記者 羅偉 通訊員 儲召軍
5月的旬陽市麻坪鎮,山嵐輕拂、萬物競發。當記者滿懷期許地步入這個旬陽西北部的產業重鎮時,只見麻坪河兩岸的千畝煙田里,青翠的煙苗整齊列隊,農人們躬身移栽,汗水滴落處皆是希望。海拔千米的五龍山茶園內,茶簍在村婦的腰間輕晃,靈巧的指尖在葉片間翻飛,嫩芽與笑語在山間回蕩。李家河村的蠶室里,春蠶沙沙食桑,細密的韻律如致富歌謠在耳畔響起,蠶農們穿梭桑園,指尖捻出絲路綿長。
“我們以‘三片葉子’為筆,在青山綠水間書寫鄉村振興大文章。”麻坪鎮黨委書記鄒洵站在阡陌縱橫的田野深處,望著綿延的產業園區目光灼灼。鎮黨委副書記吳永康輕撫新移栽的煙苗補充道:“從高山云霧茶到河谷‘黃金葉’,每個產業都凝聚著干部群眾的匠心。”
近年來,麻坪鎮黨委、政府按照“高山茶葉中山煙,河谷川道桑滿園”的產業發展規劃,以三片“葉子”為抓手,步步為營、久久為功,扎實鋪好富民強村綠色之路,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描摹出“三葉”生金的錦繡華章。
金葉飄香富萬家:烤煙產業擎起增收脊梁
在錢河梁村煙草育苗基地,15個白色大棚如銀龍盤踞山腰。負責人李茂松掀起保溫膜,129萬株煙苗青翠欲滴:“這1100畝移栽苗,可是全鎮烤煙產業的‘種子部隊’,大伙兒都指著這些苗苗過上好日子哩!”不遠處,新修的15公里產業路如綢帶纏繞山間,30座烤煙爐在晨霧中吞吐煙霞。
麻坪鎮千畝煙葉示范基地
離開錢河梁,走進海棠寺村的梯田里,種煙大戶吳義剛正迎著晨曦帶上20余名村民搶墑移栽。23年的種煙歲月在他臉上刻下溝壑,也沉淀出“致富良經”。他瞇著眼睛笑著說:“去年新種的80畝煙田毛收入24萬,今年爭取再多賺點,給孩子換臺好車。”當目光撫過嫩綠的煙苗,手掌摩擦著滴灌管道,吳義剛驀然間變得激動:“雖然今春干旱嚴重,但是政府配發的抗旱設備讓移栽成活率大大提升,我們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村支部書記劉登平頂著烈日算起產業增收賬:“今年450畝煙田已基本栽完,11個大戶帶著小戶干,戶均增收能破萬元。”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印證著產業發展的驕人成果。2024年全鎮烤煙種植面積突破4000畝,10個種煙村構建起“千畝示范+百畝連片”的格局。鎮政府投入200萬元新建烤煙爐30座,煙農畝均增收不斷攀高。“我們要讓每片煙葉都成為‘黃金葉’。”鄒洵在產業發展現場會上表示,要將麻坪烤煙打造成旬陽市高標準煙田樣板區。
云間翠色蘊新機:茶產業喚醒高山寶藏
沿著九曲山路攀至絲鋪村五龍山,1200米的海拔高地,500畝生態茶園豁然舒展在眼前。茶農們星羅棋布地穿梭在茶園,夏茶葉紛紛從茶樹間跌落。“高山茶回甘足,這片云海就是天然保鮮庫。”村支部書記蔡家文輕捻茶葉,陣陣清香沁人心脾。旬陽五龍山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志富打開茶廠卷簾門,生產線熱氣蒸騰。“去年我們收購了3000公斤鮮葉,加工了1000公斤干茶,產值達到3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端穩飯碗。”
茶廠工人對茶葉進行殺青
老莊溝村90后“新農人”王興隆正在抖音直播賣茶:“家人們看這茶湯多透亮,口感清香、不苦不澀,快來下單嘗嘗秦巴山里的好產品……”鏡頭一轉,滿山茶樹在云霧中若隱若現。這個放棄10萬年薪返鄉創業的青年,用直播間架起“云上茶路”,去年線上賣出20頭黑豬臘肉的同時,把高山茶推往江浙。“我要讓麻坪味道香飄全國。”他調試著新購的直播設備,眼里閃著灼灼微光。
在鎮農業服務中心的數據資料庫里,全鎮千畝核心茶園帶動村集體收入年年增長,茶農戶均增收3000元。吳永康端起茶盞,香茗在口齒間化作對茶產業的深情寄望:“我們要讓每片茶葉都承載鄉愁,讓五龍山茶香飄得更遠。”
銀絲千縷織金線:蠶桑產業破繭成蝶
走進李家河村興億蠶桑合作社,負責人王興義流轉土地80余畝新桑養蠶。“我從18歲時就開始養蠶,以前也當過村干部,2014年投資100萬元,建成蠶絲制品加工廠,一年能養100多張,去年養了120多張蠶,制成400床蠶絲被,1500元的均價仍供不應求,年產值達到200萬元以上,帶動100多戶農戶養蠶增收。”
蠶農正在采摘桑葉、桑葚
在錢河梁村產學研基地,縣政協委員、錢河梁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忠明正帶學生辨識桑樹品種。“娃娃們看,這是果桑,長出的桑葚可以鮮食,蠶桑葉子比較大,主要用來飼養蠶,蠶和桑樹可都是帶動農民致富的‘法寶’。”
言語間,他掰著指頭算了算,輕聲說道:“20個常年務工崗位,一年發放12萬元年工資,我們的桑園可是貢獻不小。”
在麻坪整個鎮域空間,1900畝桑園串起“育苗、養殖、加工”全鏈條,2家龍頭企業帶動年養蠶2100張,年產值300余萬元。鄒洵撫摸著柔軟的蠶絲被感嘆:“從‘養蠶賣繭’到‘絲路生金’,傳統產業正在破繭新生。”
葉葉關情織富路,步步為營振鄉村。夏風過處,煙田涌浪、茶山疊翠、桑園滴翠。這片131平方公里的熱土上,“三葉”經濟正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