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夏日的漢陰縣城關鎮,青山如黛,碧水潺潺。整潔的村道蜿蜒至農家小院,文化墻上的彩繪訴說著鄉愁,村民們在新建的健身廣場上笑語盈盈,孩童們在新建的游樂設施旁嬉戲玩耍……這幅宜居宜業的鄉村圖景,正是該鎮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深入推進“千萬工程”的生動寫照。
煥然一新的農村面貌
從“單打獨斗”到“全域聯動”
今年以來,漢陰縣城關鎮創新“黨委統籌、支部牽頭、黨員示范、群眾參與”四級聯動機制,30個村(社區)黨組織通過“主題黨日+環境整治”“黨員積分制+責任區包干”等形式,推動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形成“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示范效應。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支部!”在中堰村,該村黨支部推行“黨員包片聯戶”制度,每名黨員負責5至10戶村民的環境監督和宣傳動員。黨員黃尊海每天清晨帶頭清掃村道,他說:“黨員不帶頭,說話沒人聽。現在大伙兒都主動把房前屋后收拾得利利索索。”今年以來,全村開展“清潔家園·黨員勞動日”活動21次,清除垃圾死角23處,拆除違建棚舍13處,清理河道3公里。
五一村黨支部將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明確“清臟、治亂、增綠、提品”四大攻堅任務,并與農戶簽訂“門前三包”清理整治責任書,組織黨員志愿者每周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帶動村民清理房前屋后雜物、整治河道溝渠。
從“面子美”到“里子實”
該鎮針對山區垃圾清運難的問題,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模式,設置垃圾分類點120余個,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在中堰村,針對部分區域清運難題,創新“流動收集車+無人機巡查”模式,確保偏遠小組垃圾“不落地”。
“污水管網通到家,蒼蠅蚊子少多啦!”月河村村民趙大爺指著家門口的檢查井感慨。今年以來,該鎮在人口密集區域鋪設污水管網12公里,建設人工濕地3處,分散式處理農戶廁所污水。與此同時,該鎮將環境整治與鄉土文化結合,五一村利用民房小院打造“孝義文化墻”,三元村在鳳凰山茶園建設“健身公園”,中壩村依托稻油輪作基地打造“農耕文化打卡點”,既保留了鄉愁韻味,又提升了村莊顏值。
從“環境美”到“發展興”
該鎮將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美麗經濟”。中堰村通過生態修復,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坡變身集觀光、采摘、民宿于一體的民兵產業園,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月河村通過整治李家溝撂荒地,發展櫻桃產業1200畝,使窮山溝成了網紅打卡地。
李子產業生機勃勃
房前種花,屋后種菜。該鎮通過持續培育“庭院經濟示范戶”,動員群眾在房前屋后的閑置地、邊角地、臟亂地見縫植綠,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庭院景觀,展現出“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出門入園”的鄉村新面貌。
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場關乎民生的持久戰,該鎮以“千萬工程”為引領,不僅讓村莊實現了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蛻變,更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