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妍 通訊員 張輝
巍巍秦巴疊層翠,滔滔漢水兩岸青。在秦巴腹地、漢江之畔,1277公里干線公路蜿蜒于青山綠水間,串聯起安康的生態之美、人文之韻與產業之興。
蜿蜒的交通路網
近年來,市公路局緊扣“交通強市”“綜合樞紐”戰略和市委、市政府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目標,不斷創新國省干線公路養管新思路,以“路旅融合”為突破口,依托生態資源、紅色資源、優秀傳統文化、交通發展優勢,探索出一條“公路先行、以路促旅、以旅興路”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了將環繞“綠水青山”的干線公路優勢轉化為建設“金山銀山”的現實生產力,為安康鄉村振興和全域旅游注入強勁動能。
以路串景,勾勒全域風景線
干線公路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先決條件。在安康歷史上,因受公路交通環境的制約,美麗的旅游景點也鮮有人涉足。
被稱為“秦嶺之心”的寧陜,地處秦嶺南麓,是安康的北大門,距離西安最近距離僅72公里,境內高山草甸蜿蜒延綿、原始森林遍布山脊、險灘疊瀑環接河溪,春觀百花秋賞葉,夏乘涼風冬賞雪,是一幅移步換景的山水畫卷,但是受交通阻隔,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
隨著“三縱五橫”交通動脈的貫通,寧陜迎來破繭成蝶的契機,西萬公路(原子午道)完成升級改造,石泉至寧陜二級路構建起全域旅游環線,寧石高速打通時空隧道,將秦巴天塹化作通途。安康到寧陜、寧陜到西安的交通按下了“快進鍵”,車程從8小時縮短至1.5小時左右。這條生態廊道的貫通,不僅讓子午梅苑、筒車灣漂流、悠然山濕地等景區成為網紅打卡地,更催生出“公路旅游經濟帶”的黃金走廊。
其中,寧陜縣城關鎮漁灣村的嬗變堪稱路旅融合的典范。當公路延伸至這片區域,村黨支部書記黃小勇帶領村民將傳統農舍改造為“鹿柴山居”精品民宿集群,青瓦白墻掩映修竹,稻田劇場演繹農事,二十四節氣主題客房將秦嶺物候化作沉浸式體驗。清明假期98%的入住率,印證著公路賦能帶來的價值裂變。
在國道210線寧陜段,“公路+”創新模式綻放異彩。利用廢棄路段改造的房車營地,占地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70個智能車位融入山水畫卷,水電補給、生態衛浴等設施與自然環境完美共生,日均接待能力達200人次。夜幕降臨時,星空帳篷與流動的房車燈光,在秦嶺南麓繪就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寧陜公路段以“秦巴1號風景道”建設為軸,開創“三維養護”新模式,生態養護構建百里花谷,智慧養護打造平安走廊,文化養護植入子午記憶。這種創新實踐使公路成為流動的生態博物館,帶動全域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長110%,今年春季,僅子午梅苑單日最高客流突破3.2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一花引來百花開。依托520公里秦巴1號風景道旅游環線,路衍經濟持續升溫。目前,秦巴1號風景道旅游環線沿途布局了130家精品民宿、7處房車營地、600余家農家樂,不僅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還提升了游客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體驗感。
融景于路,滋養富民產業鏈
漢水如練,蜿蜒東去。在石泉境內,景致四時變換的國道541、國道316、國道210猶如五色錦帶把“石泉十美”串聯起來。進入石泉,打卡石泉老街,游金蠶小鎮,覽云海日出,逛后柳古鎮,賞中壩大峽谷,游客紛紛停下匆忙的腳步,欣賞石泉山水之秀美。
行走在國道316線石泉池河路段,只見天、地、山、路自然融合,人、車、景和諧統一。晴時云瀑傾瀉,千峰沐金;雨際青巒含黛,萬木凝碧。道路隨山勢婉轉,車移景異間,蠶桑博物館的飛檐與天空之鏡的倒影相映成趣,玻璃滑道的流光與桑棲云村的炊煙交織成韻。這條“情懷味濃郁的公路”,讓83%的過境車輛主動開啟“慢游模式”。
池河鎮明星村
在明星村的萬畝桑海深處,傳統農事正上演現代蛻變。智慧蠶室實現5G遠程監控,桑葉深加工車間飄出縷縷清香,桑基魚塘倒映著研學團隊的歡聲笑語。通過“公路+產業”模式,該村構建起蠶桑全產業鏈生態圈,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1萬元,較改造前實現21%躍升,印證著“綠葉子”變“紅票子”的生態經濟學。
沿G541國道南下,后柳水鄉正演繹著路與水的新對話。石泉公路段不斷改善路網通行條件、優化整體路域環境、加大綠化管護水平,把通往景區的旅游干線公路通過全壽命周期養護,打造“三細三好”示范路,綠化美化、完善標志等措施提升為風景路,游人紛至沓來,清明期間,后柳碼頭單日接待游船達127航次,乘船游覽漢江的游客絡繹不絕。
據了解,石泉以旅游環線為依托,推動“交通+旅游+產業+鄉村振興”全面深度融合發展,當地特色優質農產品搭上銷往全國各地的“快車”,先后建成黃花菜、王莽豆豉、土雞、蜜蜂養殖、中藥材種植等產業基地370個;完善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57個智慧物流驛站貫通縣鄉村三級節點,讓鬼谷子茗茶48小時抵達北上廣深,富硒香菇次日現身港澳餐桌。老百姓在家門口有景看、有活干、有錢賺,真正實現“路上有風景,道旁有財富”。
服務升級,便捷利民暖人心
在“公路先行”向“服務領航”的轉型中,市公路局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不斷創新公路服務方式,推出便民舉措,讓每公里公路成為傳遞行業溫情的紐帶。
嵐皋蠟燭山服務區的省級母嬰關愛室,正演繹著公路文明的微觀敘事。哺乳區采用米色帷簾保障隱私,恒溫嬰兒床配備紫外線消毒系統,應急藥箱內置整套監測專業設備……這處20平方的溫馨空間年均服務母嬰群體超200人次,滿意度達98.7%,其設計標準、服務理念已成為陜西公路系統“柔性服務”的典范樣本。
通過“服務設施+”創新工程,市公路局構建起全域覆蓋的公路服務矩陣。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能,開放31個公路停車區,全部具備停車、如廁、開水供應及臨時救助等基本服務功能,配備有標準停車位130余個,年均接待游客6萬人次以上,停放車輛2萬余輛。
水毀搶險
當公路設施疊加文化元素,誕生出令人驚艷的行業創意。全面建成13個公路紅色驛站,全方位融入紅色理念、拓展服務功能;白河公路段推動月兒綜合服務區高質量建設項目實施,深入發掘和運用公路沿線的多元資源,探索跨界合作,共同打造特色消費產品;旬陽境內211國道“985”地標寓意美好,每年6月期間吸引莘莘學子拍照打卡;省道102線鎮坪牛頭店路段“公路文化墻”重現當年開山修路場景,讓牛郎山小石山居接待量同比增長47%;嵐皋541國道“臨湖觀星臺”配置智能望遠鏡,讓60%過往旅客自愿延長停留時間;車流涌動、物流繁忙、商流興隆,真正實現了“車流帶物流,客流變商流”。
“市公路局立足‘公路+旅游’雙向賦能理念,錨定‘提升路況水平、實施項目建設、強化綜合整治、加強隱患治理、優化服務品質、厚植公路文化’六大目標任務,以公路與旅游、規劃、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為契機,推進公路養建全面提質增效。”市公路局局長胡裕成說。
未來,市公路局將繼續深化“公路+文旅+產業”融合,推動干線公路向“全域旅游軸線”升級,一幅“秦巴山水新畫卷”正在發展征程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