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妙鴻 劉淵 楊遷偉
在秦巴山區的漢濱區雙龍鎮,有一種獨特的“解憂密碼”:一杯清茶,幾張木桌,村民與干部圍坐閑談間,村務難題迎刃而解,鄰里矛盾化為玉帛。這里,傳統的茶文化與村民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巧妙融合,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民生茶社”模式,以茶為媒,推動政策在品茶中宣講、民意在品茶中聽取、矛盾在品茶中化解、難題在品茶中解決、發展在品茶中謀劃,成為基層學習宣傳、民情收集、矛盾調處、扶困濟難和服務群眾的新陣地。
一張桌子一壺茶,托起鄉村發展希望
從“喝茶”到“解憂”:茶香里的治理智慧
2023年,雙龍鎮依托悠久的茶產業和茶文化傳統,在龍泉村率先探索“民生茶社”模式,以“一杯茶”為媒介,村民與干部“同坐一條長板凳、同喝一壺暖心茶”,在輕松氛圍中暢談村務、提出訴求。茶社由村“兩委”牽頭,“兩代一委”、鄉賢能人輪值駐點,每周固定開放日,村民可以在茶社里免費品茶、暢所欲言。
去年10月,康渝高鐵項目因土地占用問題引發村民阻工,村民情緒激動,駐村“四支隊伍”迅速介入,邀請雙方到民生茶社喝茶聊天,為雙方提供一個說事、評理、公論和調解的寬松環境,用邊喝茶邊聊天的日常談心方式,促使雙方心平氣和坐下來解決問題。“一杯平心靜氣、二杯碰杯交流、三杯握手言和”,第三杯茶倒上了,鎮村干部適時從法理、情理、政策上積極引導,最終成功協調村民與施工方達成和解,項目順利推進。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從道路修繕到困難幫扶,從鄰里關系到產業規劃,茶社成了解決問題的“第一站”,通過兩杯清茶的碰撞干杯,達到“喝著茶把事解決”的效果。
“以前村里人各忙各的,很少有時間聚在一起,現在有了民生茶社,大家經常來這里喝茶聊天,有時候還開展電影放映、中醫義診等活動,大家都愿意來,孩子們也能在這里看看書,鄰里關系更加和睦了。”村民祝師剛笑著說。民生茶社就像一個大家庭,讓村民們感受到溫暖和關愛,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茶社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去行政化”氛圍。該鎮黨委書記劉鑫表示:“干部在這里不是‘官’,而是傾聽者、服務者。”通過平等對話,村民更愿敞開心扉,干部也能精準捕捉民生痛點。據統計,自茶社運行以來,累計化解矛盾糾紛120余起,收集民生建議60余條,推動落實惠民項目23個。
從“議事”到“共治”:多元參與的創新實踐
在化解矛盾、議事協商的同時,“民生茶社”更延伸出多元服務功能,2024年,民生茶社收集到村民反映“就醫難”問題后,通過多方對接,主動爭取,聯合漢濱區中醫院開設“中醫閣”,定期開展免費義診、慢性病咨詢等公益活動,惠及周邊1000余名群眾,村民們感慨:“家門口就能看名醫,茶香里品出健康味!”
同時,雙龍鎮還將人大代表聯絡站、政協委員工作室嵌入茶社,定期開展“代表接訪日”“委員議事會”,將民生茶社建成凝聚多元力量的“共治空間”,并設立“孝善積分榜”,村民參與志愿服務、公益事業可累計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推動形成“小事不出村、互助成風尚”的新氣象。
此外,茶社還成為“好婆婆好媳婦”評選、孝義文化講座的第一站,通過“以茶話家風”的形式,引導村民崇德向善,“以前閑聊家長里短,現在聊的是誰家孝順、誰家勤快,風氣越來越好!”橋山村的張大爺說。
民生茶社還引入慈善力量,發起“愛心茶桌”項目,動員鄉賢捐贈物資,為困難學子發放助學金。2024年,通過茶社平臺募集善款15萬元,開展健康體檢、文化下鄉等活動30余場。
從“一社”到“全域”:基層善治的耀眼樣板
自2023年首個“民生茶社”在龍泉村落地以來,雙龍鎮已建成4個茶社,這一模式不僅拉近了干群距離,更激活了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
“茶社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劉鑫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民生茶社”建設,通過健全“日常走訪+24小時咨詢+每月固定議事日”訴求響應機制,開發“民生茶社”線上平臺,實現訴求提交、進度查詢等功能,延伸服務觸角。同時,聯合醫療機構、公益組織等常態化開展義診、法律咨詢等活動,把閑置的農家書屋、文化用品等統籌使用起來,將茶社打造為喝茶聊天、看書學習、夏季乘涼、冬季取暖、享受中醫藥服務的基層治理新陣地。
一杯茶的溫度,丈量著民生的溫度,一張桌的距離,縮短了干群的間隔,幾縷茶香,浸潤基層社會治理的大智慧。在雙龍鎮的民生茶社里,傳統與現代交融,茶香與民意共鳴,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出“小茶社托起大民生”的溫暖故事,成為村民們信賴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