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斌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撤出川陜革命根據地,向川康邊界轉移,留下部分紅軍組成獨立師。在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中堅持斗爭,保護根據地群眾,策應主力紅軍戰略轉移。1940年因叛徒出賣,這支部隊領導人趙明恩犧牲,游擊隊主力遭受重大損失,余部堅持至1945年。這就是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巴山游擊隊。巴山游擊隊主要活動在川陜交界地區,對紫陽的武裝斗爭和革命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巴山游擊隊戰士王世鳳在紫陽的活動
紅軍長征時,紫陽籍女紅軍王世鳳所在連隊的一個排被抽調到留守獨立師,王世鳳班被編入婦女宣傳隊,隨師部行動。從1935年3月至8月,獨立師在國民黨組織的川陜合圍中損失慘重。8月中旬,獨立師在四川南江石人山小壩遭夜間偷襲,再次遭遇重創,但王世鳳依然堅持戰斗。1936年3月初,獨立師向漢中方向轉移。師長劉子才指示王世鳳留在川陜邊界的紫陽、鎮巴一帶堅持斗爭。王世鳳等6人在紫陽、鎮巴交界的爛泥埡一帶組織農民抗捐抗稅,動員農民在秋收時舉行武裝暴動。由于消息泄露,她們在爛泥埡召開會議時,被反動民團包圍,因敵眾我寡,王世鳳等6名戰士落入敵手。陰險狡詐的反動民團團總知道王世鳳是帶頭人,逼她說出劉子才的下落,對她嚴刑拷打,當著她的面殺害了3名農民積極分子,鮮血流了滿地。王世鳳滿腔怒火,大罵反動民團。敵人見王世鳳沒有屈服,又殺害了兩名女紅軍。5位戰士壯烈犧牲,王世鳳也被打得奄奄一息。敵人指著挖好的土坑惡狠狠地說:“難道你不怕死?”王世鳳大義凜然地向土坑走去。正在這時,突然下起暴雨,敵人慌忙掀了幾鋤土在坑里,以為王世鳳傷勢重,雨水也會把她灌死,便撤走了。躲在隱蔽處的群眾立刻將她救出。傷愈后,她在爛泥埡一帶的深山老林里,靠吃野果,頑強地活了下來。
1937年上半年,敵人在川陜地區加劇圍剿,時有國民黨軍隊、地方民團搜捕紅軍和積極分子,王世鳳與其家人只好外出流浪。新中國成立后,王世鳳當選為紫陽縣毛壩區婦女主任,并出席縣首屆婦女代表大會。
二、康萍游擊小隊的活動
1935年夏,紫陽縣漢王鎮古家坪人康萍到鎮巴尋找紅軍,參加了巴山游擊隊,跟隨趙明恩在川陜邊界的萬源、達縣、鎮巴、西鄉等地開展游擊作戰。1935年12月,國民黨軍隊對川陜地區進行大規模圍剿,游擊隊處境困難,決定化整為零,分成三個分隊活動。康萍和一位姓董的老紅軍帶領第三分隊30多名紅軍戰士向西鄉、石泉、漢陰轉移,計劃和紅七十四師取得聯系。1936年5月從漢陽坪渡過漢江,到達紫陽縣漢王城。7月,康萍率領游擊分隊奔襲漢陰以東川道地區,突襲了龍家埡卡,擊斃卡長,將繳獲物資分給了當地的貧困群眾。8月,向漢陰北山轉移,在龍王溝巧遇何振亞領導的陜南抗日第一軍,隨之加入。西安事變后,康萍隨陜南抗日第一軍北上,開赴抗日前線。
三、紫陽人民在巴山游擊隊影響下堅持武裝斗爭
1936年5月,紫陽漢王鎮農民鐘炳南參加了康萍游擊隊,轉戰于紫陽的漢城、上七、梓龍、鳳江等地。9月,他秘密潛入紫陽西北部的漢城,組織了近100人的農民武裝,打擊土豪劣紳。“西安事變”發后,陜南抗日第一軍主力奉命北上,待鐘炳南獲悉,部隊已離開陜南,鐘炳南率部追趕,行至柞水,遇紅七十四師,被編為補充連,鐘炳南任連長。次年1月,鐘炳南帶10余人返回家鄉,再次組織游擊隊50余人,在陜南抗日第一軍余部沈繼剛、沈繼林的領導下,繼續開展游擊作戰。在嚴峻形勢下,副隊長楊寶林(漢王鎮人)率領余部20余名隊員轉移至漢陰縣北山地區,繼續堅持武裝斗爭。
1936 年初,紫陽縣蒿坪河人張保三受巴山游擊隊影響,組織了14人的地方游擊隊。他們先后在漢城、安溪、雙安、蒿坪一帶宣傳反蔣抗日。端午節前夕,游擊隊向10余戶受災群眾每戶發放2塊銀圓,幫他們渡過災荒。時間雖短,深得人心。由于張保三的活動過于公開,引起地方反動勢力的強烈不滿。在敵強我弱形勢下,游擊隊對敵情判斷不足,于雙河口遭惡霸地主楊利川、保長鄺漢平設伏。激戰中,張保三、馬銀安、王海義(紫陽縣磨坊溝人)、席××(漢陰縣北山人)等4名戰士壯烈犧牲,余部9人突圍返回漢陰北山。戰后,張保三烈士遺體由其家屬張王氏護送回年魚河(勉汝河)安葬,其余烈士就地安葬。
1936年6月,紫陽縣人鐘國寶發動群眾武裝斗爭,組建了一支30余人的游擊隊,以火槍、刀矛為武器,在紫陽縣上七、梓龍、漢城及漢陰縣天池、雙坪等地區開展游擊活動,后整編入胡寶玉領導的川陜邊區游擊隊。
上述幾支游擊隊雖然在軍事斗爭中遭受挫折,但紫陽地區游擊戰爭的歷史意義超越了單純的軍事范疇。這是一部用熱血書寫的“基層革命啟示錄”:王世鳳矢志不渝,即使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也要堅持斗爭,詮釋了信仰的純度;康萍輾轉千里的戰略轉移,展現了實踐的韌性;農民游擊隊“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壯歌,印證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巴山游擊隊用生命點燃的星火,終成照亮民族復興之路的永恒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