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昌林
五里鎮原名五里鋪,因位于漢濱區城西11公里的五里鋪街而得名。據《安康縣志》1989版記載,“清咸豐年間,關中高陵人遷居此地開設棧房,以李姓五戶生意興隆,得名‘五李鋪’。境內的秦郊鎮故址,戰國時為秦軍重鎮。漢劉邦初定漢中,于此設蕭山縣,不久即廢。南宋王彥抗金,在此設伏兵敵。”鎮內的不少村一直沿用以營代村的稱謂。“1935年,改稱秦郊聯保,后又擴編為鄉鎮,屬當時的三渡鄉二、三、九保。”
站立在我家門前向南眺望,可以清晰地望見佇立于月河北岸、呈丁字形布局的五里鎮街。五里鎮街是南來北往的人們集中貿易的地方,老輩人還是習慣叫它“五里鋪”。鎮街房屋相對而建,中間留出空地成街道。丁字形鎮街中,東西走向與月河平行的長街為老街,依據月河水自西向東流,東街便叫下街頭,西街稱為上街頭,豬娃場居其中延伸到月河灘頭。老街全部為土木結構的二層南北向窄長小樓,街道狹長,色彩灰暗,古樸而安靜;南北走向的鎮街短促卻寬闊,已經有磚瓦結構的二層洋樓聳立,街市相對繁華熱鬧。東西走向與老街平行的316國道和陽安鐵路穿街市而過,延伸出山外,每日里有貨車絡繹不絕呼嘯而過,火車鳴著長笛“咣當當”駛向遠方,讓大山里的人們充滿了對山外世界的憧憬和想象。
五里鎮街平日里就熙熙攘攘,人流如潮,到了年節更是熱鬧非凡。20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年從正月初七八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八九,五里鎮街都要舉行社火表演。村辦的社火隊從各村組依次進入街道,白天里或踩高蹺,或劃采蓮船,晚上耍獅子龍燈、燒火龍,鎮街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焰火沖天。四面八方的人們趁著農閑,呼朋引伴,摩肩接踵,紛紛涌入街道,觀看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婦女懷抱著嬰兒,老人手牽著孩童;你腳上的鞋子被踩壞,他肩頭的布兜被擠掉;大人們焦急地呼喚著自家娃兒小名,有孩童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記憶里深刻的是白天里在鎮街上表演的鷺鷥叼蚌殼,長腿長頸長嘴的鷺鷥圍繞著圓滾滾的河蚌不停地轉著圈圈,可愛的河蚌移動緩慢,兩扇硬殼時而打開,時而閉合,漂亮的長嘴鷺鷥瞅準時機一口叼上去,卻被蚌殼死死夾住。引得圍觀的人們或哄然大笑,或嘖嘖稱奇,歡呼聲此起彼伏。
豬娃場平時冷清,只有逢集時才會熱鬧起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每遇逢集,人們將自家要出售的雞兔豬牛等,或肩挑背扛,或一路吆喝到豬娃場賣掉,再買回所需的油鹽醬醋、鍋碗鋤镢等生活生產用品。有趣的要數買賣耕牛的場面了。買賣雙方并不在一起面對面討價還價,需要一個中間人牛販子,我們當地叫“牲口牙子”的從中“說和”。這個“說和”也很奇妙——不用嘴巴而是用手。牲口牙子手拿一塊大布頭或者一頂破草帽,說和時用布頭或草帽先后將買賣雙方的一只手遮住,牲口牙子再將手伸進布頭或草帽下面,捏住對方手指頭,口中念叨著只有面對面站在一起的兩個人才能聽得清的“這百,這十,這一”,直到雙方都滿意,這樁生意就算做成。
每年農歷的二月十八九開始,豬娃場都要逢集辦會唱大戲,時間持續半月之久。這是西路壩人的盛會,被稱為“龍頭會”。每年龍頭會開始,西起越嶺關,東至七里溝,更有南北二山的人們扶老攜幼,肩挑背扛來到豬娃場,逛會的逛會,做買賣的做買賣,豬娃場一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上街頭與月河之間的沙渚上,搭起戲臺,唱七天七夜大戲。演員們身穿長袍、頭戴巾帽、臉涂油彩、背插彩旗,威風八面地站在臺上表演,一個個儀態萬方,煞是好看。年幼的我聽著大人們口中議論“三娘教子”“穆桂英掛帥”“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這些劇目,卻全然分不清哪個是穆桂英,哪個又是白骨精,只顧看打鬧的場面,卻總是不能過癮,臺上一直就那么兩三個人,只管咿咿呀呀沒完沒了地唱著一句也聽不懂的劇本臺詞,時間過得緩慢而無聊,讓人好生煩悶,走吧,又怕一會兒又打起來,于是圍著那些香噴噴的小吃攤轉來轉去,不住地咽下口水。
我家住在丘陵地帶,看似富庶實則靠天吃飯,因紅薯耐旱施肥少而產量高,所以坡地便大量種植紅薯。紅薯長在黃泥地里,細長如棒槌,由此我們村及周邊便有了一個特別的稱謂——棒棒墚。棒棒墚的人很羨慕近在咫尺旱澇保收的壩子,村里的姑娘們出嫁皆愿意嫁到壩里人家,最好是五里鎮街,我的二姨就嫁給了五里鎮街老街上的一戶劉姓人家。
二姨出嫁的那天天上飄著鵝毛大雪,那是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場大雪,紛紛揚揚,鋪天蓋地,年幼的我走在送親隊伍里的中間。去五里鎮街的路是一段黃泥巴下坡路,已經被嚴寒凍住,又逢初雪覆蓋,變得濕滑無比,送親的連同接親的人們不得不一步步看著腳下、走得小心而又緩慢,劉家接親的人抬著陪嫁,更是走走停停。二姨的陪嫁光彩而又氣派,有兩個人抬的拾盒,拾盒底座上蹲著一個嶄新的保溫壺,旁邊放著毛巾、臉盆、鏡子和用紅繩系住的兩把掛面以及里面裝著大米并用紅紙封蓋的兩個大碗,外加兩瓶餅子酒,零零碎碎的皆用紅繩纏繞固定,醒目且喜慶。拾盒里東西雖多,重量卻輕,抬拾盒的兩人走得相對輕松;有兩人抬的一臺大立柜和一個三屜桌以及桌上放著的一口紅油漆箱子。這些陪嫁都是實木做的,里面又放滿了被褥枕頭衣服等,比較笨重,抬的人走得格外小心,生怕有什么閃失……
在劉家的堂屋和院子里,處處張燈結彩。墻壁上貼滿了“喜”字,屋內擺滿了好幾張大方桌,桌上擺放著八碟糖果。送親的人八個人圍坐一桌,先是喝了雞蛋甜酒,接著吃糖果聊天,一個時辰過去,撤去糖果,擺上酒菜,開始正式坐席。
時間過去半個世紀,五里鎮的繁華早已今非昔比。西康高速、十天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穿鎮而過,富強機場每日里起降繁忙,即將通車的高鐵,實現古鎮與古都半小時往返……人們的出行再不是昔日的一步一個腳印。工業園區,廠房林立;產業園區,比比皆是。人們生活富裕了,小洋樓一幢挨著一幢。嫁女婚娶也變了模樣,人們坐進小轎車,嫁妝車輛里一裝,親朋好友到酒店里熱熱鬧鬧地慶祝吃喝一頓,儀式簡單而喜慶,莊重而不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