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佳
苔蘚這東西,向來是最不起眼的。它只是一點點,一層層,在時光的褶皺里悄然蔓延,不驚不擾。它伏在墻角,爬在階下,躲在石縫里,青綠的一小片又一小片,從不曾引人注目。人們踏過它,碾過它,偶爾瞥見,也不過是“苔痕上階綠”的閑情罷了。誰承想,這卑微的生命里,竟藏著如此倔強的精神。
今年的氣候格外干旱,太陽高懸,日復一日地炙烤著大地,將空氣中的每一絲濕潤都抽離殆盡。那些平日里神氣十足、昂首挺胸的花草,在這般惡劣的環境下,此刻都沒了精神,紛紛垂頭喪氣,葉片蜷縮,盡顯頹敗之態。唯有墻角的苔蘚,雖然也變得干癟、泛黃,卻始終緊緊地貼附在地面上,像是一位堅守陣地的勇士,默默地對抗著這場無情的天災。我猜,它定是在等待,等待只要有一滴水的恩賜,便能立刻重煥生機。
在這干旱肆虐的日子里,學生們卻格外關注這些不起眼的苔蘚。課間時分,常見三五個學生蹲在墻角,小心翼翼地用瓶蓋盛了水,一點一點地澆在苔蘚上。他們用收集來的廢舊塑料網,精心搭建起錯落有致的遮陽屏障。有的同學甚至用樹枝在墻根處勾勒出簡易的支架,再覆上透氣的紗布,既能阻擋強光,又能保證空氣流通。他們的神情專注,動作輕柔,仿佛在照料什么珍貴的寶物。
學生們對待苔蘚的態度,著實令人動容,他們本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對這些微末的生命視而不見。畢竟苔蘚死了又如何?既不影響成績,也不妨礙升學。但他們偏偏要為這些無人問津的小生命操心,為它們的存活擔憂。這種無緣無故的關懷,不正是人性中最珍貴的部分嗎?
苔蘚的生命力堪稱驚人。經過學生們數周的悉心照料,那些原本枯黃的苔蘚竟漸漸返綠。起初,只是星星點點地冒出幾縷綠意,而后這些綠意慢慢匯聚成小片,到最后,竟在墻根下鋪展開來,宛如一張柔軟的綠色絨毯。這綠色不似往日的深郁,而是一種帶著新生氣息的嫩綠,在陽光下微微發亮。學生們見了,臉上便浮現出笑容,那笑容里含著一種單純的喜悅,仿佛他們與這些苔蘚之間,已經建立了某種無言的默契。
我常常想,苔蘚與這些學生,其實頗有相似之處。苔蘚不擇地而生,不擇水而活,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也能堅持生存;而這些學生們,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在升學競爭的殘酷中,依然保持著對微小生命的關懷與熱愛。苔蘚不因卑微而自棄,學生不因功利而冷漠。當兩者相遇,便成就了一段意味深長的溫情。
學校的老校工告訴我,自從學生們開始照料這些苔蘚,整個校園的氛圍都變得不一樣了。課間追逐打鬧的少了,蹲在墻角觀察生命的多了;亂扔垃圾的少了,愛護環境的多了。苔蘚成了他們共同的牽掛,也成了他們學會關懷的起點。
立夏已至,可我們期盼已久的雨季卻并未如期而至。苔蘚依舊伏在墻角,依舊不起眼。
但我深知,在校園的某個角落里,有一群祖國的花朵,他們學會了從最微小的生命中看到生命的力量,從最平凡的事物中發現偉大的意義。這,大概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樣子——不是生硬的填鴨式灌輸,而是心靈的溫柔喚醒;不是功利的盲目追逐,而是對生命發自內心的敬畏。
苔痕雖小,亦可綠滿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