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軍
安康,恰似一塊溫潤的璞玉,靜謐地鑲嵌于秦巴山脈的褶皺深處。在浩渺無邊的地圖上,它僅是針尖般大小的存在,可“安康”二字,承載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幸福生活最質樸、最熾熱的祈愿。畢竟,又有誰能拒絕“幸福安康”這份暖徹心扉的祝福呢?
晨曦劃破天際,小城仿佛在蒸籠揭開的剎那,被氤氳水汽輕柔地喚醒。巷口老店前,排隊的人群蜿蜒如長龍。操盤師傅手腕靈活舞動,雪白的面皮宛如靈動的蝴蝶,輕盈地落入竹屜。剎那間,醋香裹挾著油潑辣子醇厚馥郁的辛香,裊裊升騰,像一只無形的手,肆意撩撥著路人的饞欲,引得眾人喉結不由自主地上下滾動。食客們圍坐在略顯斑駁的木桌旁,一邊大口吸溜著面條,暢快地嘬著酸湯,一邊聽著漢調二黃那韻味悠長的曲調,天南海北地閑聊。從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常,到風云變幻的家國大事,話題源源不斷。這樣的場景,日復一日地上演,就像老戲臺上久演不衰的折子戲,雖平淡質樸,卻滿溢著人間煙火的鮮活氣息。
安康人對蒸面的眷戀,早已深深鐫刻進骨子里,成為難以磨滅的味覺記憶。即便身處北京、上海等繁華喧囂的大都市,五彩霓虹再絢爛奪目,也無法驅散縈繞在夢里老家巷子里那一縷揮之不去的醋湯香。游子歸鄉,第一件事必定是直奔熟悉的老店,酣暢淋漓地吞下一盤蒸面。當滾燙的辣椒油刺激著舌尖,豆芽在齒間奏響清脆的樂章,那一刻,漂泊在外的心仿佛找到了寧靜的港灣,靈魂也踏上了歸鄉的旅程。
安康蒸面的起源眾說紛紜,難以考證,而百年“麻蘇福”無疑是老字號中的佼佼者。掌柜舀醋湯時,總愛念叨:“咱這醋,汲取漢江水的靈秀,經漫長歲月沉淀發酵;這面,選用秦嶺北的小麥,精心研磨制成。”這番話,引得五湖四海的食客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充滿煙火氣的瞬間。有美食博主品嘗后咂著嘴感嘆:“別處蒸面吃的是調料,這兒吃的是一江水、一座山。”
安康蒸面星羅棋布于大街小巷,三步一店,五步一味,處處散發著歲月的沉香,催生出精彩紛呈的“蒸面江湖”。翁家蒸面,口感醇厚,恰似婉轉悠揚的江南小調,細膩且韻味無窮;馬家蒸面,口味潑辣,猶如激昂高亢的秦腔,熱烈而奔放;劉家的蒸面,那獨特的辣子,能讓人瞬間嗆出眼淚。楊家、譚家、黃家……門派林立,風格各異。而鼓樓街朿家的蒸面最為獨特,青花瓷盤里,豆芽堆若小山,蒸面僅鋪薄薄三層,透著一股別樣的精致與矜貴。老饕客們半開玩笑地抱怨:“朿老板,你這蒸面是論根賣嗎?”老板卻不緊不慢地擦拭著碗碟,微笑著回應:“急什么?好東西,就得慢慢細品。”果然,朿家的蒸面,勁道十足,每一口都能嚼出濃郁的麥香,酸湯中還隱匿著一股別樣的爽口滋味,令人回味無窮。吃完一盤,食客們總會不自覺地輕叩桌面,由衷贊嘆:“再來一碗!”
安康蒸面是秦巴漢水孕育出的獨特結晶,它沒有蘇州湯包的精致小巧,也沒有川渝火鍋的熱烈張揚,卻憑借著一代又一代安康人挑剔的味蕾,將平凡的家常滋味,雕琢成非遺名錄上熠熠生輝的明珠。
如今,安康蒸面不僅承載著家庭作坊傳承、繁衍生息的重任,更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跨越萬水千山,慰藉著離鄉游子縈繞心頭的牽掛。
曾幾何時,蒸面成為文旅網紅,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帶火了一家又一家富麗堂皇的店面。然而,地道的老安康人,始終堅信“蒸面離開了安康的巷道就丟失了本真”。或許,舌尖的盛宴,永遠在巷子深處那口冒著騰騰熱氣的蒸籠里,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