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林業局 肖志東
安康地處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域的核心地帶,山大地薄、溝深坡陡、發展不足是安康的客觀實際;山林富集、綠水青山是安康最大的生態優勢。安康市各級林業部門立足這一基本市情,充分依托富集的山林資源優勢,認真落實生態脫貧各項惠民政策,以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為抓手,大力推廣“園區+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林業精準脫貧新模式,聚焦發展富硒茶葉、核桃、林下經濟等林業富民產業,積極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有機融合,做大做優林業生態經濟,為建設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助力脫貧攻堅,推動農村“三變改革”積累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寶貴經驗,合作帶動型、訂單生產型、股份合作型、園區務工型等“園區+”的林業精準脫貧模式全面鋪開,有力促進了林業效益顯著提升和貧困戶增收脫貧。
建園區,興產業,資源變資產。市林業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陳曉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實踐證明,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的思路,通過走園區化發展山林經濟的路子,進一步整合了森林和土地資源,更好的放大了山林經濟產業的集群效果和聚變效應,更好的將市場與農戶緊密相連,讓山中的死資源變為農民手中的活資產,讓綠水青山變為貧困農戶脫貧增收的“金山銀山”,有力的促進了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林業部門實施生態脫貧一批的有效抓手”。目前,全市共啟動建設林業產業示范園區294個,其中茶業園區104個、核桃園區77個、特色林果等其它類園區113個,成功創建市級園區120個、省級園區13個,培育產值2000萬元以上園區45個,撬動社會工商資本累計投資達64.4億元,建成了一批規模較大、標準較高、示范帶動效果明顯的林業產業示范園區,有效盤活移民搬遷后騰退土地30多萬畝,輻射帶動農戶近3萬戶12.6萬人從事林業產業建設,其中有貧困戶5755戶15783人將自有林地、閑置的土地流轉給公司和合作社興建茶葉、核桃、林下種養殖等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從中獲取穩定收益,人均增收達到812元。如今,全市多數貧困村都形成了林間種植、林下養殖、林上采集等復合型林業產業發展模式,一大批貧困戶依托林業特色產業率先實現了脫貧。
建園區,育龍頭,農民變工人。市林業局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生態脫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園區包抓責任制,指導園區承建企業、合作社建立與林農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廣訂單林業模式和園區工廠模式,組織涉林企業、合作社、林業園區業主與貧困林農簽訂《貧困戶包聯幫扶責任書》,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對省級園區必須帶動貧困戶120戶、市級園區帶動貧困戶60戶等作了具體要求。全市共培育發展涉林企業365家、林業專業合作社449個,注冊富硒茶、富硒核桃、野生蜂蜜等系列安康富硒林產品商標品牌60多個,吸納近3.65萬名貧困林農加入農(林)業專業合作社,7474戶貧困農戶2.11萬人在園區長期務工,人均增收1870元,一大批貧困農戶成為了新生代的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旬陽縣國樺林業產業園區業主周智國拿出該園區2017年勞務工資發放表,指著表格說:“這是今年在我園區務工的貧困戶共有51戶、54人,戶均年增收達5000元”。同樣,在漢濱區王莽核桃園區、白河縣五峰茶葉園區、嵐皋縣金嵐木業園區……,都能看到貧困戶簽字領錢的類似工資發放表。
建園區,培大戶,農民變股民。通過實施“千村千園、千村千處山林經濟扶貧示范點建設、退耕還林整村推進、重點村專業大戶培育”等綜合措施,全力推進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讓貧困農戶以流轉、租賃、入股分紅等方式參與園區建設管理,讓貧困林農成為園區的股民,從而獲取穩定的經濟收入,已成為貧困農戶增收脫貧的有效途徑。寧陜縣海棠園村村民廖柏成說:“縣林業局和長生合作社在我們村上建的這個林業產業園區,我流轉給園區10.5畝林地,光土地流轉和入股分紅收入5000多元,同時還在園區務工,今年靠園區我就增收了近8000元。等明年立體產業園規模和效益出來后,我們村就成了吸引游客的亮點村了,我們這片山也成了金山了 ”。據統計,全市共有1858戶貧困戶5148人通過產業扶貧信貸入股、土地入股、勞務入股等方式參與園區建設,人均增收1362元。昔日的農民變成了園區的股民,“我從2015年起,就成了瀛天核桃園區的真正股民了,我將自有林地、耕地共45畝入股該園區,每年光保底分紅就能拿到9450元”。家住漢濱區天柱山村一組村民王德愛樂呵呵的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