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對安康地區解放后政權的順利接管,加強基礎政權建設,推進安康地區解放進程,1949年3月9日,中共陜南區委會召開常委會議,討論建立中共安康地委,并提出了地委、專署和軍分區主要領導成員的配備意見,上報中共中央中原局。5月12日,經中原局批準,中共安康地委、安康分區專員公署相繼在湖北省鄖縣建立,分別隸屬中共陜南區委會、陜南行政主任公署領導。
5月23日,安康軍分區在湖北省鄖縣建立,隸屬陜南軍區領導。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九軍發動白(河)、竹(溪)、平(利)戰役,25日收復白河縣,31日解放平利縣城。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余的安康、嵐皋、漢陰、紫陽、石泉、寧陜、鎮坪等七7個縣尚未解放。因此,解放安康全境,消滅國民黨殘余勢力,鎮壓反革命,建立與鞏固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生產是黨在解放初期面臨的首要任務。
11月21日,第十九軍分別在平利縣城、旬陽蜀河鎮舉行誓師授旗大會,提出“打到漢中去,解放全陜南”的口號,分南北兩路開始第二次西進。南路第五十五師11月26日從平利出發,沿巴山北麓進軍,先后解放了嵐皋縣、紫陽縣;北路第五十七師11月25日從旬陽縣蜀河鎮出發,沿漢白公路進軍,26日旬陽縣城和平解放,27日安康縣和平解放。28日,陜南軍區司令員、第十九軍軍長劉金軒,陜南區黨委第二書記、第十九軍政委汪鋒率部進入安康縣城。中共安康地委、專員公署和軍分區同時進入安康城。地委機關從白河縣裴家河進駐安康市七星街(后改五星街)。地委設10個工作部門;下轄10個縣委改為縣工委,安康市(原安康縣城關范圍)改為區級市劃歸安康縣管轄。
11月29日,第五十七師進軍漢陰縣,漢陰縣自衛團宣布投誠,漢陰縣城和平解放。30日包圍石泉縣城,守敵南逃,石泉解放。12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商洛軍分區獨立五團進軍寧陜縣,5日守敵南逃,寧陜縣解放。1950年1月11日,安康軍分區部隊解放鎮坪縣。至此,安康全地區10 個縣全部解放。
安康全境解放后,黨領導安康人民開始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務,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剝削階級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肅清土匪、特務、惡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和國民黨殘余勢力,建立與鞏固人民政權;對地方人、財、物登記,實現黨對城市有序接管;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新中國成立時,飽經滄桑的安康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三年恢復時期,工農業總產值年增長21.88%。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