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紛
從紅色文化的薪火相傳到惠民演出的清泉潤心,從異軍突起的百姓舞臺到山水太極的文脈綿延,從刀鋒鐫刻的非遺傳統到凹凸之間的創新發展……在有著“中華太極城”美譽的旬陽市,一場場百花齊放的文化活動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讓群眾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太感動了!希望這樣的好戲能經常走進校園。”4月14日,甘溪鎮初級中學七年級學生劉昊威在觀看大型漢調二黃劇《一位母親的遺言》后激動地說。
連日來,以真實革命歷史事件為題材改編的大型漢調二黃劇《一位母親的遺言》在21個鎮巡回演出。每場演出座無虛席,隨著劇情推進,觀看的干部群眾、青少年學生沉浸其中,或為紅軍機智勇敢開懷大笑,或因悲劇落幕黯然神傷。
旬陽是革命老區,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旬陽一直在行動。近年來,旬陽市穩步推進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保姆式”培訓,提供“點單式”服務,讓群眾上舞臺、當主角。先后創作大型舞臺劇《紅色旬陽》、民歌劇《紅軍老祖的故事》、漢調二黃劇《一位母親的遺言》,探索出一條利用舞臺藝術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新路徑,備受群眾歡迎。
4月15日,夜幕低垂,走進蜀河古鎮,只見文化廣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展喉詠誦,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揮毫潑墨……各地游客互動熱烈,點燃了這座千年古鎮的熱情。
“第一次來蜀河,這里不僅吃喝玩樂一應俱全,還有漆畫和漢服體驗,既傳統又新穎,很有意思。”來自石泉縣的劉女士道出了游客的心聲。
去年10月,“蜀河古鎮中國好鄉音K歌賽”正式開唱,1000余名群眾參賽。選手既有初出校門的回鄉大學生,又有慕名而來的云南游客,新媒體主播全程直播。依托該活動,截至目前共吸引30余萬人次到蜀河鎮旅游,實現旅游收入4000余萬元。
今年,蜀河古鎮再度火爆“出圈”,五湖四海的游客紛至沓來。繁華的“小漢口”與熱門的打卡地,傳統與現代深度交融,歷史文化與“旅游+”融合,不僅強力拉動了古鎮文旅消費,也讓這片歷史街區煥發新活力。
逛古鎮、品美食、K歌賽、漢服秀、非遺漆畫、漢江號子、圍爐煮茶……“文藝范”與“煙火氣”相融合的新模式,構成了蜀河古鎮“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樂”的旅游新玩法。今年清明節假期,萬余名游客到古鎮旅游。
走進旬陽版畫院,十余名婦女正專注于雕刻單色版畫,她們以刀為筆,一筆一畫間得見流暢線條和層次分明的圖案。一刻,二上墨,三拓印,油墨暈染,一幅幅靈動的圖案躍然板上。
旬陽版畫起源于宋代,興盛于明清時期,以梨木板為原材料,雕刻成畫,套色印刷,修飾裝裱而成,2022年被列入陜西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傳承非遺版畫,旬陽市探索推行“版畫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實現產、展、銷一體化,培育版畫技能人才300余名,先后在蜀河古鎮、構元集鎮、羊山小院建成版畫體驗基地。
肖昌雙就是版畫培訓的受益者之一,她曾專門從老家到縣城照顧孩子上學,如今是版畫院的骨干員工。“版畫培訓不僅讓我有一份可觀的收入,還讓我逐漸成長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我很驕傲。”她笑著說。
今年以來,旬陽先后組織舉辦首屆“靈蛇獻瑞·炫彩旬陽”非遺過大年系列活動、“聲動未來——旬陽民歌少兒賽”、“傳統撥畫技藝培訓班”、“旬陽道情皮影戲專場演出”等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推動非遺“火”起來、“紅”起來。依托木刻版畫、歷史街區、蜀河八大件、旬陽民歌、漢調二黃、道情皮影戲、傳統撥畫等推進“非遺+旅游”“非遺+文創”融合發展,讓非遺貼近民眾,走進生活,吸引更多年輕人體驗非遺,為非遺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