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欣穎
在旬陽市關口鎮江北村,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隊伍——由離退休老干部、鄉賢能人和退役軍人組成的“銀發智囊團”。他們穿梭于鄰里之間調解糾紛,圍坐在屋場共議村事,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對家鄉的深厚情懷,架起了干群之間的連心橋。
近年來,江北村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為驅動,創新打造“老倌說事”基層治理品牌,讓“夕陽紅”成為鄉村善治的新引擎,描繪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黨建領航聚合力,搭建說事主陣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江北村黨支部緊緊抓住基層治理的痛點問題,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牽頭組建“老倌說事”志愿者服務團隊,首批招募5名政治覺悟高、群眾基礎好、協調能力強的“銀發力量”,其中黨齡超過30年的老黨員占比達到60%。
村“兩委”為這個團隊精心制定“說事流程圖”,在村黨支部設立“老倌說事”工作室。同時,拓寬聯系群眾的渠道,開展“屋場夜話”“田埂議事”等活動,讓村民不出家門就能反映問題、田間地頭就能參與協商。
“老倌們既是政策的‘傳聲筒’,也是民意的‘收集員’。” 江北村黨支部書記陳興平介紹,團隊成員主動亮明身份,常態化開展走訪工作,累計走訪農戶500余次,建立了包含民生訴求、矛盾隱患、發展建議的“說事臺賬”,形成了“收集——研判——辦理——反饋”的全鏈條閉環工作機制,真正將黨組織的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最前沿。
三治融合破難題,構筑共治同心圓
在江北村的基層治理實踐中,“老倌說事”機制發揮著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既是自治的“孵化器”,也是法治的“穩壓器”、德治的“風向標”。
面對鄰里糾紛,老倌們憑借“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運用村規民約、公序良俗進行柔性調解,成功化解了長達10年的宅基地權屬爭議、土地流轉補償糾紛等14起“老大難”問題,調解成功率達到100%。
針對群眾關心的惠民政策落實、村級財務公開等事項,老倌們化身為“義務監督員”,推動修訂了5條村規民約,建立了“四議兩公開”事項全程參與機制,讓村級事務在“陽光下運行”。村民們紛紛表示:“老倌一出面,道理聽得進;老倌來評理,心里都服氣。”
共建共享促發展,繪就和美新圖景
從過去的“被動應對”轉變為如今的“主動服務”,“老倌說事”機制不僅解決了基層治理的痛點,更轉化為鄉村發展的亮點。
在產業振興一線,退休農技干部牽頭成立“田間課堂”,指導村民改良煙草種植技術,協助開展“果林上山、耕地還糧”試點工作,新增糧食種植面積200余畝,讓村民在物質富裕的同時實現了知識充實,做到“富口袋”與“富腦袋”相互促進。退役軍人組成的“應急先鋒隊”,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急難險重任務中沖在前面,筑起了一道安全“防護墻”。鄉賢能人捐資捐物修通產業路,并利用自身資源優勢促成村集體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
自“老倌說事”工作室成立以來,累計接待說事群眾69人次,解決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民生實事26件,群眾滿意度達到99%。如今的江北村,青瓦白墻干凈整潔,產業基地生機勃勃,鄰里糾紛“零上交”,成為關口鎮當之無愧的“鄉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