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向凱
旬陽市石門鎮近年來立足資源稟賦,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中藥材種植作為促進群眾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著力推動中藥材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使中藥材種植真正成為促進鎮域經濟發展的“致富良方”。
9月20日,鎮黨委經深入研究,正式批準了崔家堡村發展天麻產業的規劃,這標志著該村中藥材種植產業邁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崔家堡村有種植中藥材的歷史,但長期以來,由于種植方式落后、種子老化等問題,藥材產量低、品質差,銷售困難,規模化種植一度陷入停滯。為打破這一困境,崔家堡村在鎮黨委的引導下,積極尋求破局之道。
鎮領導多次帶領村干部前往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漢中市西鄉縣等地實地考察,最終確定了天麻作為試點種植品種。天麻喜濕潤涼爽的環境,與崔家堡村的自然條件高度契合。
為確保試點種植成功,崔家堡村分別采用立體種植、菌材種植和菌包種植三種方式開展試點,并創新性地采用廢棄菌材循環種植豬苓,實現增收多元化。目前,該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前期籌備工作,菌床培育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在崔家堡村開展天麻產業試點的同時,木瓜村也探索出了“統一培苗、簽訂合同、定點收購”的黃柏種植模式,極大激發了群眾的種植熱情。
木瓜村黨支部書記孔祥禮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在自家地里種植黃柏樹苗,以示范帶動群眾種植。然而,由于土地流轉難度大等問題,他一度無法實現大規模種植。在石門鎮聯村領導的指導下,孔祥禮通過免費發放樹苗、簽訂合同收購的方式,成功帶動了群眾種植黃柏,實現了擴種增收。
崔家堡村和木瓜村的成功實踐只是石門鎮堅持黨建引領中藥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石門鎮黨委按照“組織引導、注重實際、著眼長遠、穩步推進”的原則,發展“一村一業”,組織群眾和困難戶外出學習取經,聘請專家、技術員現場指導,舉辦技術培訓班,引導規范全鎮中草藥種植,穩步實現中藥材產業擴規增收。目前,全鎮種植中藥材規模達到了800余畝,其中連翹100畝、牡丹400畝、黃精和白芨40畝、其他藥材300余畝,預計畝產值超5000元,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中醫藥產業“倍增”計劃提前完成。
種好中藥材的同時,該鎮還積極探索發展中藥材加工產業。
走進諶家院社區的洵農本草有限責任公司的中藥材加工廠內,天麻、杜仲等數十種中藥材加工產品琳瑯滿目。木瓜村脫貧戶陳幫彥帶著自己種植的黃柏皮和杜仲皮前來售賣:“往年我都是把藥材賣給外地的藥材公司,但經常被壓價。現在鎮上有了自己的藥材加工廠,不僅售賣方便,價格也更公道,別提心里多高興了。”
今年4月,洵農本草公司投資300萬元,在石門鎮諶家院社區建設中藥材加工廠,進行初加工,提高藥材利潤和市場競爭力。石門鎮黨委全力服務企業,解決用工、用地等問題,并爭取產業配套建設項目。該公司負責人丁娟表示,目前企業已帶動30余人就業,發放工資20余萬元。
在此基礎上,通過種植基地和藥材加工廠在整地、栽植、加工、田間管護等階段性工作,進一步輻射帶動了12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切實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產業旺、農民富則鄉村興。石門鎮緊緊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大力推進中藥材種植,為鎮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下一步,該鎮將搶抓國家支持中醫藥產業的戰略發展機遇,持續加大對中藥材產業的扶持力度,深耕規模化種植,深挖產業鏈延伸,深度農文旅融合,兼顧經濟、生態雙重效益,繪就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