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翟本榮 通訊員 陳晶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市,近年來,旬陽市整合各類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實施實踐陣地聯建、志愿隊伍聯動、服務活動聯辦,推動育社會新德、育時代新人、育文明新風的“三聯三育”工作模式,實現“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行一亮點”。
優化統籌,合力打造文明實踐主陣地
傍晚是石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天中人氣最旺的時候,樓房河村黨支部書記陳正尚是文明實踐站的常客,閑暇時也喜歡來這里轉轉。“有了家門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民休閑、學習有了好去處,生活豐富了,鄰里矛盾少了,文化素質提高了,美得很。”陳正尚高興地說。
近年來,石門鎮通過整合現有公共資源,將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廣場、鄉村舞臺等各類陣地整合貫通,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陣地,普及農技知識,推廣實用技術,傳送種養技能,為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注入活力。
同時,石門鎮積極組織理論宣講小組深入各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把講理論、講道理、講故事和講群眾利益關切結合起來,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精神“加油站”。諶家院社區居民諶德軍說:“宣講內容很豐富,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以后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是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的重要陣地。目前,旬陽市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五有”標準,推動中心、所、站陣地規范化、制度化,建成1個文明實踐中心、21個文明實踐所、309個文明實踐站,實現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全覆蓋。同時,延伸文明實踐陣地,織密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建成法治教育等文明實踐點120個,推動黨的方針政策入腦入心、社會風氣向善向好。
志愿服務,讓文明實踐更有溫度
連日來,清澈的旬河上,一只皮艇隨波漂蕩。胡文博時不時伸出網兜,撈起河面上的雜物。
胡文博是甘溪鎮施家坡村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甘溪鎮巡山護河志愿服務隊的隊長,每天都要和隊員們輪班在旬河上巡護8小時,對河道邊的垃圾進行及時清理,看到有人在河邊垂釣、洗漱,也會及時勸離。
胡文博說:“以前河面上經常飄著塑料瓶、塑料袋,現在很難見到了。志愿隊伍不但每天巡河,還引導居民群眾樹立文明理念和環保意識。現在很多村民都跟著志愿者一起打掃衛生、清理河道,用文明行動守護綠水青山。”
甘溪鎮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圍繞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五大任務,組建起理論宣講、環境保護、助學支教、文化藝術、法律援助、醫療健康、農技科普等10支特色志愿服務分隊和12支志愿小隊,開展志愿服務。目前,甘溪鎮累計開展環境衛生清掃、黨員義務勞動、走訪慰問困難群眾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96場次。
旬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姚靜表示:“旬陽市聚焦五大任務,搭建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等五大平臺,組建10支常備專業志愿服務隊伍,構筑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大格局。目前,旬陽市共成立志愿服務隊伍342支,登記志愿者16718名。”
載體多元化,讓文明實踐更精彩
近日,走進旬陽市構元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一幅幅展示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版畫作品映入眼簾,不少群眾在作品前爭相打卡拍照。
構元版畫是傳承在構元鎮的一種古老的民間美術工藝,起源于宋代。2021年,構元鎮被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陜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構元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結合資源優勢,組建志愿服務隊,聘請版畫傳承人擔任隊長,把文明實踐活動刻進畫里。
“在文明實踐所,我們刻畫、聊天、唱歌、跳舞之余,還能學瑜伽。現在,我們村打牌的少了,運動的多了,背后議論別人的少了,幫助別人的多了。”33歲的肖昌雙跟著志愿者學了兩年多木刻版畫,刻出的版畫作品總是第一時間被人買走。
2022年,構元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先后開展4場次農民版畫培訓,共計培訓學員200余人,創作出農民版畫作品1000余幅,在帶動群眾增收的同時,極大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立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旬陽市不斷深化拓展服務群眾“新路徑”,打造出“聲入人心”“金鑰匙”“幸福光影”等一批具有旬陽特色的文明實踐活動品牌,共開展各類文明實踐志愿活動6000余場次,惠及群眾20余萬人次。
旬陽市委書記、旬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陳紅星說:“目前,我們已形成以常態化志愿服務為基礎、特色志愿服務項目為依托、文明實踐中心統一調度、按需派單的志愿服務運行機制,實現了志愿服務與群眾需求的精準對接,持續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