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許兵)“戶種一畝桑,柴米油鹽不用慌。”“密植桑、簡養蠶,十七八天見現錢。”在石泉廣大農村,如今還流傳著好多關于蠶桑的順口溜,這些民諺既形象道出了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蠶桑產業的依賴,也有效說明了蠶桑產業對經濟增收、脫貧致富具有“用時短、見效快”的特點。
池河鎮太陽村大山溝里獨居危房的貧困戶丁發全做夢也沒想到,2013年免費住進村上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房屋后,政府扶持引導他加入蠶桑專業合作社,通過學習新技術每年養上六七張蠶,不但脫了貧,更在知天命的年齡里還相了個老伴。今年55歲的他,春夏秋三季共養了8張蠶,光賣蠶繭的收入就是1萬多元。
“現在養一季蠶的收入,比過去種玉米一年的收入都多。”丁發全打算來年再多養蠶多掙些錢,爭取換個大套房,讓家人住得更寬敞、更舒心。石泉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韓燕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地農民一年可以養6批次蠶,一張蠶平均有1500元的收入,如果貧困戶每季都養上兩張蠶,一年就有18000元的收入。
地處池河流域中上游的青泥澗村,全村223戶756人。2016年全村養蠶802張,人均養蠶一張多,僅這一項就為全村增加收入130余萬元。今年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絲價上揚等利好信息,村民養蠶熱情高漲,今年全村養蠶860多張,蠶繭收入150多萬元。村支部書記葉方海介紹,村里46戶貧困戶,去年已經有17戶通過養蠶實現脫貧。
像丁發全這樣的貧困戶、青泥澗村這樣的貧困村依靠蠶桑養殖走上脫貧致富的案例還有很多,這些都得益于該縣大力轉變蠶桑產業生產方式,通過政府扶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聯合作社、合作社抓大戶、大戶帶動貧困戶的辦法,真正建立起“公司+合作社+蠶農(貧困戶)”一體化經營機制。
如今,石泉打造出了從育苗植桑、養蠶繅絲、捻絲織綢到各類蠶桑副產品開發的完整產業鏈。全縣現有桑園面積7萬畝,其中優質密植桑園達5萬畝。在農村,5萬戶家庭中有1萬多戶養蠶,3萬多人從事蠶桑生產。全縣養蠶量連續五年穩定在7萬張以上,去年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5.3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3.5億元。2014年以來,石泉已經有2118戶貧困戶通過養蠶順利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