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秋林)近年來,石泉縣后柳鎮按照全域旅游規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脫貧攻堅任務,進行旅游和扶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出了旅游產業興村富民、脫貧增收的鏗鏘腳步。
找準產業定位,吸引能人返鄉。后柳鎮中壩村原以種養殖業為主,多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營,產業分散不成規模,缺乏支柱性產業,屬于典型的貧困村。為改變貧窮落后面貌,明確主導產業、找準發展突破口是關鍵。依托地處后柳古鎮和4A級景區中壩大峽谷之間的區位優勢,確立了以旅游為主導產業。鎮黨委積極動員外出能人陳國盛返鄉創業,科學規劃了中壩作坊小鎮,投資6000余萬元進行建設,整合3000余萬元用于項目基礎設施配套。拓寬“旅游+”思維,將文旅、農旅融合,對景點提質擴容,增強體驗性和樂趣性。作坊小鎮的打造,充實了石泉南區旅游產業鏈條,推動石泉加速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激活生產要素,實現多元增收。按照“中壩建景區、周邊建園區、產品供作坊”總體發展模式,采取閑置資源入股、人才技術占股、集體經濟注資、群眾帶資入企、訂單農業生產等多種模式,將村級組織、能人企業和貧困群眾有力地鏈接一體,既盤活了貧困群眾的閑置資源,實現“三變”,也不斷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推動了能人企業發展,實現了“三方”共贏。共組織72戶農戶將閑置門店采取租賃或資產入股的方式建成了七十二作坊,年收益租金和分紅150余萬元;集體注資200萬元,年增加集體經濟積累20萬元;41戶貧困群眾帶資入企205萬元,年增加財產性收入20余萬元;共流轉土地1500畝,建成茶葉、林果、蔬菜園區3個,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600余戶(貧困戶168戶)發展訂單牲畜800頭、家禽10萬羽、傳統及特色種植1000余畝;對貧困戶用工、農產品收購的企業進行獎補,提高企業帶動貧困戶發展增收的積極性;設立貧困戶公益性崗位,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300余人依托作坊小鎮景區的建設實現就業創業,貧困戶年收入均達到2萬元以上。旅游發展的紅利與群眾共享,實現了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目標。
激發內生動力,促進村域治理。隨著作坊小鎮的建成,一座古色古香、文化底蘊濃厚的高顏值“小鎮”拔地而起,村黨支部將文化傳播與旅游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文明禮儀培訓、家規家訓征集、培樹先進典型、完善組建“一約四會”,開展志愿服務、文化活動等方式,有效激發了群眾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參與村域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村民的思想觀念、文明習慣、生活方式進一步向善向好,社會治安、鄉風民俗、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百姓安居樂業,村域和諧穩定,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村域治理共進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