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杜磊 陳啟濤
初夏的平利縣八仙鎮龍門村,五六點鐘,天剛露出魚肚白,村民王賢訓就已從床上起身開始一天的忙碌。這座老屋,是王賢訓用掌紋丈量了六十年的故土,記錄著他二十年如一日菽水承歡的孝親故事。
20世紀60年代,十歲左右的王賢訓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回到平利縣八仙鎮龍門老家。在當時積貧積弱的年代,作為長子,他深知父母的不易,每每放學就扎進地里挖野菜、刨紅薯,變著法兒為家里添補口糧。
七八十年代,留在王家榜村做村干部期間,他以身作則、兢兢業業,把父母教的“實心做人”刻進了骨子里。
2000年后的某個深秋,他的父親患上心肌梗死。就在父親做完急性搭橋手術后回家靜養期間,母親的世界卻陷入了黑暗,來不及喘息的王賢訓立即帶母親去做白內障手術。
兩張手術單,兩張欠費單,泛黃的紙張上記錄著這個家庭的掙扎。看著家鄉外出務工村民的收入,王賢訓內心有了波動,但是為了照顧雙親,他毅然放棄了外出機會。父親在做完手術后的第二個月離世了,弟弟妹妹在外求學、就業,從此,這扇木門里便只剩下他與母親相依的身影。
每天醒來,王賢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身旁的母親。確認母親無礙后,他便開始整理屋子,將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打掃結束后,他便開始照顧母親。母親右大腿股骨頭壞死后再也無法站立,王賢訓便成了母親唯一的依靠,他用實際行動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
為了不讓弟弟妹妹在外操心,他常常說:“家里有我,你們放心,在外安心工作。”作為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他也時時教導子女要孝順父母、承擔責任、積極向上。
王賢訓曾在龍門村委會擔任文書一職,直至2021年退休。任職期間,他一心為公、團結同事、刻苦工作。脫貧攻堅最吃勁的那幾年,任務極其繁重,但他毫無怨言,一方面做好母親的日常護理,一方面扎實做好工作,籌劃易地搬遷、幫扶貧困戶等,事無巨細,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也因工作認真負責多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