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城 賈喻安
在秦巴山區蜿蜒的盤山道上,嵐皋縣民主鎮銀盤村黨支部副書記阮世秀6年騎行了6萬多公里,促成了17名困境兒童及家庭成員實現50余項救助政策精準對接。這位被孩子們親切喚作“阮姨”的基層干部,用大愛打通“三類兒童”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將國家政策送至大山深處。
2022年初,秦巴山區籠罩在蒙蒙煙雨中。阮世秀翻過柏枝埡趕往城關鎮聯春村,下車后,她抖掉身上的雨水徑直走到一戶人家門前,熟稔地推開虛掩的房門。
“阮姨!”房內的小女孩面上一喜,向里屋喊道,“奶奶,阮姨來了!”這個原本有些怕生的女孩,眼里躍動著靈性的光彩。這是阮世秀第5次跨村到楊小蘭(化名)家走訪。
“嬸嬸,補助批下來了,兩個孩子每人每月1000塊。”話音剛落,阮世秀從雨衣下掏出一個塑料袋,里面裝著一沓紙質資料,“戶口本和身份證我多復印了幾張,你們以后辦其他業務方便。”
時光倒回2018年寒冬。當時阮世秀還是銀盤村的信息員,在表冊里發現了這個特殊的家庭后便跨村來到楊家了解情況。楊小蘭母親失聯8年,父親后來也意外離世,剛從學校回來的姐弟倆站在門口,怯生生的目光讓阮世秀喉頭發緊。她起身將兩個孩子拉進屋,細細地安撫詢問。從此只要有空,她或是帶上零食到學校看孩子,或是上門了解情況,多年來未曾間斷。
“她就像山里的‘巡診醫生’,總能最早發現‘生病’的孩子,而且總是想著要把病治斷根了。”提起阮世秀,村民們贊不絕口。
2018年春,阮世秀發現鄰居家兩歲的孩子楊小明(化名)一直學不會說話,她勸鄰居及時帶孩子就醫,隨后孩子確診為孤獨癥。她幫助聯系縣殘聯爭取到每月2000元的康復資金,還幫忙辦理殘疾證的手續,終于在2024年底辦妥了“精神一級殘疾證”并申獲補貼。
無獨有偶,2019年,該村單親留守兒童陳小明(化名)出現呆滯癥狀,她連夜協調送診,孩子確診“孤獨癥伴發育遲滯”后,她第一時間協助整理相關材料,3天便落實了相關政策。
六載風雨,6萬公里行程丈量出為民初心;四十華發,困境兒童命運因她悄然改變。如今在暮色中的盤山道上,她的摩托車燈依然明亮,默默照亮“三類兒童”的成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