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麗 胡佳恒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近年來,嵐皋縣大力推進人才引進培育工作,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廣納天下英才,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日前,筆者走進嵐皋中學高二歷史三班教室,學生們正在觀看短視頻。觀看完畢,思政老師王靜圍繞視頻資料,一步步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逐步理解和平與發展的有效路徑是什么。學生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濃厚。
“現在上課,我基本上都采取的是‘議題式教學’,同時還會把德育內容和思政課堂相結合,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了知識,個人素養也得到提升,更能在情感上產生認同。”王靜說。
王靜是嵐皋本地人,2020年研究生畢業后,被縣委、縣政府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嵐皋中學任教,她所帶班級多次榮獲“先進班集體”稱號,學生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
“很感謝政府對我的關心關愛,在生活、居家等方面給予了補貼和保障。工作中,又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這些都給了我莫大的動力。”王靜說。
來自四川綿陽的吳順明從事電子元件制造行業20多年,歷任多家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也是連續三年獲得嵐皋縣人才獎補政策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020年安康蘇陜誠訊電子有限公司成立,吳順明被聘用為職業經理人,僅用半年時間就讓企業扭虧轉盈,就業人員從100余人增長到300余人,年工資支出由500萬元增長到1500萬元,2023年銷售額達4000余萬元。
“管理企業其實最關鍵的是管理人,人和你同一條心了,那么企業做起來就會順利。同時,你要為員工解決困難,他的困難解決了,企業就沒有困難了。”吳順明說。
秉持這種管理理念,吳順明不僅把企業管理得井然有序,還對外深化校企合作,年均培養專業技術人才300余人,有效緩解了企業用工難和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實現了學校、學生、企業的共贏,產教融合“新嵐模式”獲評國家東西部協作典型案例。
藺河鎮蔣家關村四組村民王永成從事魔芋種植已有20多年的歷史,如今已形成了一套科學、高效的種植技術體系。2020年,他注冊成立嵐皋縣藺佳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開展魔芋產業新品種新技術實驗、農民教育培訓等工作。
“通過近幾年的培訓,全村魔芋種植農戶200多戶,魔芋面積大幅度提升,農民運用正確的技術去栽培和管理,產量比三四年前提高了15%左右。”王永成說。
在縣農業農村局、經貿科技局的傾力幫扶下,王永成現已建成品種選育大棚5畝、培育基地45畝、林下擴繁基地500畝左右,建設魔芋品種試驗站146平方米,輻射帶動全鎮種植魔芋面積達3萬多畝。經過三年的努力,他還培育出適合嵐皋本土種植環境、抗病性強、產量高的優良品種2個,本人也獲評高級農藝師、省級高素質農民領軍人才。
“我后期重點打算是除了選育、培育出更適合嵐皋生長的優質魔芋品種以外,還要研究培育出適合其他不同地區生長的品種,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把嵐皋魔芋銷售到更多的地區。”王永成信心滿滿地說。
近年來,嵐皋縣每年投入不少于200萬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先后引進研究生學歷人才17名、教育醫療和農林水利系統緊缺人才8名,支持規上企業每年柔性引進產業領軍人才30余名、招聘高技能員工420余人,培育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教學能手23人、市有突出貢獻專家5人,建成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培育成功3家“瞪羚”企業,每年回引一批“歸雁”人才返鄉創業。
“通過持續努力,我縣建成了獎補政策優厚、覆蓋各個方面、相互支撐配套、組織保障齊備的人才引進培養制度體系,營造出越來越濃厚的重才敬才氛圍。今后我們將持續優化人才引進培養路徑,完善人才激勵辦法,搭建平臺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幫助各行業人才建功立業、實現價值。”嵐皋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蘇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