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延安 劉秋洪
不久前,嵐皋縣民主鎮馬安村核桃種植園迎來村民們盼望已久的技術專家,大家紛紛聚集在核桃樹前傾聽專家講解疏枝和授粉技術。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嵐皋作為2020年剛剛脫貧的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尤其需要在產業振興、特色種養業提升上再加一把力,其中核桃是我們選項之一。”嵐皋縣林業局黨委書記、局長周春棟介紹,全縣目前有核桃10萬畝,都是前幾輪退耕還林栽種的,因疏于管理、不懂技術,能有效掛果的核桃樹很少,2017年,縣里決定停止增量,發展質量。
“10萬畝要是管好了,就是一筆可觀收入。”周春棟掰著指頭給筆者算,一畝地就按20株核桃樹、每株按10斤干果、每斤干果按10元計算,一畝地年收入也能達到2000元,10萬畝就是2億元,就算1億元,也能帶動全縣農民年人均增收680多元。
今年54歲的嵐皋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王永進親歷了嵐皋縣核桃產業從小到大發展歷程,“現在是要從弱到強,所以,我們從2017年開始就在全縣8個鎮16個村進行試點,先統防統治3萬畝核桃,然后逐步擴大范圍,把技術向縱深延伸,進而實現全改造全提升。”
3萬畝統防統治的核桃,無疑是核桃產業在該縣能否全面提升的關鍵。為確保有人抓,嵐皋縣林業局實行班子成員聯鎮、站所室負責人聯村、技術員到地塊制度,蹲點守候、全程督戰,協調和解決問題矛盾。由專業施工隊挑大梁,村里有意愿、有核桃產業的能人大戶作為第一批田間地頭跟班學員和工人,一株一株、一戶一戶進行改造和技術示范。
今年48歲的馬安村村民陳世春就是這一技術的受益者。“通過跟著專業技術工程隊干,不僅掙到了錢,每天一百塊,還學到了技術,尤其是嫁接技術,去年,我新發展的核桃,就是我自己嫁接的,目前看,都活了!”陳世春說,縣林業局免費為農戶統防統治核桃,不收一分錢,但有個較硬性“規定”,每戶必須出至少一個人跟著干、跟著學。
“一項產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統防統治是為了不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讓核桃栽植、管理技術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每個人心里,這樣,這項產業才能有長久的希望!”周春棟笑著說,“我們的要求就是,玩也要玩到地里。”
“都是好事嘛,干部和技術師傅都那么辛辛苦苦給我們做,又不要一分錢,我們自己再不做,不好好學,怎么好意思,所以大家都很積極!”陳世春告訴我們,村民們熱情都很高,也很受感動,大家爭著給施工隊送水、送饃,有的還硬拉著技術員到家吃飯。
一株一株嫁接,一戶一戶過,幾十株幾百株嫁接下來,幾十戶幾百戶改造下來,技術師傅的“手藝”就踏石留印般刻在了每個人心里,大家的心暖了,也更自信了。
講授進入到提問環節。“王老師,我家的核桃樹嫁接了長得很不錯,就是果子少,你說的把公花采了掛在母花邊上,我也掛了,為啥還是不行?”陳世春問王永進。
“好,問得好!樹子嫁接后結果少,一種是管護也就是修枝不到位,一種是授粉不到位。你說的應該是第二種,就是授粉不到位。有些樹上的公花也就是雄花和母花也就是雌花并不是同一時期開,大多是公花先開,等開過了母花才開,那靠自然是授不上粉的,那我們就要把公花采集下來,塑料袋裝著,放在冰箱冷藏室里,最多可以冷藏半個月,這期間,母花開了,再取出來,分別掛在母花邊上,你是怎么做的?”王永進問陳世春。
“我把它扔桌上的!”話音剛落,他恍然大悟,“噢,我忘了,你說過!”“哈哈——”核桃園里,大家都笑了起來,這笑聲,久久地在青山綠水間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