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謝傳友
農家小院潔凈宜人,屋檐下掛著金燦燦的玉米,火紅的辣椒,村民個個笑臉盈盈……冬日暖陽下的漢陰縣雙河口鎮景美如畫,一幅和美鄉村的畫卷躍然眼前。
日前,走進龍埡村十二組村民蔣世華家中看到,在不到5平方米的衛生間里,沖水馬桶、洗手臺、熱水器一應俱全。“我家以前的廁所樣貌是‘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墻’。如今,改造后的衛生廁所已成為家庭生活的‘標配’”。蔣世華對戶廁改造贊不絕口。
龍埡村是漢陰縣“千萬工程”示范村,也是雙河口鎮持續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一個縮影。
據該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負責人鄒超華介紹,為了補齊農村角落的民生短板,該鎮將農村“五治”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在“治房”上,已完成村莊規劃,拆除危舊房20座,修復老舊房屋9座;在“治水”上,堅持飲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體“三水同治”;在“治垃圾”和“治廁”上,實現垃圾減量82.28%,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8%以上。在“治亂”上,新建“小微公園”5個,新增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走進三柳村朱祠江家的庭院里,利用廢棄陳舊磚瓦和閑置的木頭、竹子等改造成具有鄉土氣息的菜園圍欄尤為醒目。
“我們村充分利用文旅康養和當地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戶以家庭為陣地,以庭院為載體,通過整合閑置土地,建設生態菜園和果品采摘園,發展起集休閑、采摘、觀光、餐飲為一體的5家獨具特色的農家樂。”三柳村黨支部書記劉剛說。
村容農舍的煥然一新,為鄉村旅游業注入新動能。朱祠江就是首批受益者之一,朱祠江于2023年回村創業,將舊宅院改造后開了一家名為“三柳柴火雞”的農家樂。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來村里游玩的人多了起來,這給朱祠江帶來商機。今年春節到現在,農家樂營業額達10萬元。“去年,游客以本地人為主,今年外地游客也慢慢多了起來。”朱祠江說,明年準備把院子里的空置房間改造出來做民宿。
11月19日,斑竹園村群眾院壩會開得熱火朝天。
“沒想到自己除了種植核桃帶領鄉親們致富外,還能通過鄉賢平臺參與鄉村治理,化解調處鄰里的一些矛盾糾紛。”鄉賢調解員吳幫軍激動地說。
“院壩協商”是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在村組一線的大膽嘗試。該鎮將德高望重、熱心公益的老黨員、退休干部和返鄉創業人士等“鄉賢”組織起來,以院壩、廣場等親民休閑場所為載體,向群眾就地就近、務實有效開展的基層民主協商和調解活動。
經過1年的實踐,目前該鎮已召開“院壩協商”64場次,化解矛盾糾紛41件,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30余件,實現“干的事”與群眾“盼的事”精準對接。
如今的雙河口鎮,隨處可見綠水青山環抱著和美新村,阡陌縱橫通暢著農家生活,隨著和美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一幅幅田園優美、人文醇美、生活和美、村容秀美的鄉村圖景愈發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