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小明
一個新班子的誕生,注定是一段新征程的開啟。2021年6月,全市鎮(辦)領導班子換屆統一鋪開,地處漢陰縣北部山區的鐵佛寺鎮產生了由9名鎮黨委委員組成的新一屆鎮領導班子。帶著組織的重托,迎著人民的期待,9名班子成員沿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康莊大道,創造了指標趕超的不凡業績。365個日夜輪回,365天風雨兼程,小鎮的精彩蝶變記錄著新班子的履職擔當。
“百姓講堂”深入群眾
幫扶力度不減,鞏固銜接開新局啟新程
脫貧攻堅取得全勝后,鄉村振興成為新的時代考題。站在新起點,面臨新形勢,如何破題開局,事關脫貧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全局,這也是該鎮新一屆班子就位后跑好第一棒的關鍵。“從現在起,鐵佛寺鎮發展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中,我們必須把第一棒跑好,這個第一棒就是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該鎮黨委書記羅濤在換屆后的第一次黨委(擴大)會議上說道。
黨支部書記擂臺比武
鞏固脫貧成果的首要前提是防止脫貧人口因病因災返貧,最核心的一環就是重點關注邊緣易致貧、脫貧不穩定、突發嚴重困難“三類戶”。明確了這個核心,鎮黨委班子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通過扎實開展“六查六問”,摸清了每一戶每一人的情況,據此建立起鎮村監測預警臺賬和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累計動態納入“三類戶”85戶295人,并逐一落實了針對性幫扶措施。黨委書記帶頭,全覆蓋遍訪了92戶監測對象;其他班子成員分別包聯1-2個村(社區),督促指導11名村(社區)支部書記完成所有農戶遍訪,銜接11個幫扶部門為9個村(社區)派駐了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并一對一確定了1名幫帶“師傅”,開展鞏固銜接業務及政策培訓10余場次。
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和幫扶對象理清了,組織力量和幫扶人手也配強了,剩下的就是瞄準重心真情幫、努力干。在鎮領導的示范帶動下,該鎮216名鎮村干部和116名部門幫扶干部同1983戶脫貧戶、2390戶一般戶結成幫扶對子,常態化入戶走訪,把農戶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家事,用心兌現了醫療報銷、生活救助、交通補貼等惠農政策,代辦便民事項1000余件。確保了該鎮中(高)職學生“雨露計劃”資助應補盡補,無適齡兒童因非身體原因輟學,脫貧戶、監測戶學生精準資助率100%,全鎮1983戶6175名脫貧人口全部參保城鄉醫保和大病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100%,脫貧戶和監測農產品保險實現全覆蓋。
攻堅舉措更實,項目為王擴投資穩增長
“堅持發展這一硬道理,重點是看經濟這一硬指標,但這就需要項目這一硬支撐。”新就任的鎮長龍伯安娓娓道來。新一屆鎮領導班子履新伊始,就樹立“以項目論實績、用招商看干部”的鮮明導向,明確每名班子成員包抓推進或招商引進1—2個重點項目。書記鎮長帶頭打樣,其他班子成員也緊跟步伐,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招商引資活動5場次,成功引進重點項目8個,簽約資金4.2億元?萍夘I導每周到項目現場調度問效,遇有難題就親自上手破解,資金困難就帶著企業負責人跑部門、找銀行。
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正開展獼猴桃管護
春蠶豐收
漢陰縣佳鄉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該鎮引資落地的2個“歸雁經濟”項目之一,公司負責人許安全是該鎮回引的外出創業成功人士。據他介紹,鎮上提供了最豐厚的投資福利和最優質的營商環境,所以新建的蠶絲被廠從落地建設到正式投產僅用時4個月。正是因為該鎮領導班子把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作為頭號工程,在去年10月份一度經濟指標滯后的情況下,堅持用項目加速擴大有效投資,至去年底,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519萬元、工業投資827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5556萬元、技改投資4320萬元,分別超年度指標的10.97%、14.8%、4.8%、232.3%;至今年6月底,新開工項目29個,竣工投用項目23個,編報項目21個,其中多數項目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量變到質變、從規劃到受益的質的飛躍,諸如集鎮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既拉動了經濟增長,也讓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受益。
管護機制發力,優勢產業提質效富百姓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振興。面對山區小鎮產業基礎薄弱的現狀,群眾自主發展產業動力不足。新一屆鎮領導班子分片進村入戶下田間,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確立了蠶桑、獼猴桃、花椒、香椿“四大主導產業四個千畝工程”,附加發展天麻、蜂糖李種植和肉牛養殖,并明確了村集體經營與大戶承包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精細化管護已有6244畝產業園區,原則上不再建園擴張”的管護機制也應運而生。此外,該鎮還通過爭取蘇陜協作資金260萬元,配套建成標準化蠶室3個、香椿冷藏庫和花椒烘干房各1處,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硬件基礎。
產業發展有了載體,管護機制理順了,釋放紅利助農增收也就水到渠成。四合村產業大戶黃傳剛今年收獲了養蠶的“第一桶金”,他激動地向筆者分享喜悅:“今年春蠶我承包了46張紙,蠶繭就地賣給蠶絲被廠,近10萬的現錢已經到手了。”在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帶動下,全鎮桑園面積已達1000畝,今年春蠶實現銷售額51萬元,養蠶用工帶動30多人就近就業;該鎮的香椿產業今年實現首次盈利,通過線上“帶貨”和線下推介,外銷干鮮香椿5000多斤,增加村集體收益8萬元。據不完全測算,僅今年初步見效的蠶桑、香椿,就直接創收100余萬元,帶動650戶農戶增收。在精細化管護下,該鎮的獼猴桃、花椒等產業長勢正旺,即將結出致富的果子;集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70多頭肉牛、6000多只長江大閘蟹、800多尾富硒鯉魚也即將上市銷售。
為民情懷深沉,群眾福祉成色足人心暖
群眾口碑是黨委、政府工作的晴雨表。新班子堅持一個理念:即把群眾盼的與政府干的統一起來,把民意導向與施政方向結合起來。鎮領導班子換屆后正值主汛期,第一場民生大考就是防汛救災。去年的“8.22”特大暴雨是五十年一遇的極端天氣,一夜之間河水暴漲,山體滑坡、道路跨方、房屋倒損、通信中斷……一連串的災情報告讓人揪心。面對災情,9名班子成員聞令而動、向險而行,帶領全鎮216名黨員干部迅速集結下沉11個村(社區),道路不通就徒步挺進,通信不暢就上門找人,一場大搶險在山間田野進行著。因為該鎮落實“防搶撤”措施及時果斷,居住在滑坡險段的185家住戶被第一時間轉移到安置場所,基本生活也得到了貼心保障。
雨過天晴,全鎮41戶107人無家可歸,4170畝農作物絕收或減產,5條村道無法通行,一組痛心的數據拉開了災后重建的序幕。在“一個專班+一項機制+一套方案”推動下,因災中斷的道路、供水、電力、通訊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災后重建項目分批編報實施;領導干部動員農戶改(補)種經濟作物2000余畝,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綜合采取危房改造、遷址新建、有償租賃等多種措施,確保了53戶住房受損農戶有安全住房,有力保障了受災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
防汛救災應急演練
群眾利益無小事,辦好了防汛救災和災后重建這兩大難事,其他的民生實事也不能掉拍。鎮黨委、政府著眼群眾的急難愁盼,統籌整合政策資源,通過增設公益崗、勞務輸出、就近務工等形式實現500余人穩定就業,申報兌付脫貧戶家庭中高職學生“雨露計劃”資助47.7萬元、務工交通補貼71.5萬元、臨時生活救助61.8萬元、困難群眾取暖費44.32萬元,低保五保、殘疾人“兩項補貼”、計生補貼等各項惠農福利均及時足額兌現,黨的好政策一項不漏地落到了群眾心坎上。
奮進活力迸發,黨的建設實打實硬碰硬
老鄉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發展好不好,關鍵在領導。新一屆鎮領導班子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要把這方山水發展好治理好,就必須以自我革命的勇氣推進黨的自身建設系統工程,讓黨的力量始終成為鄉村振興和基層工作的領導核心。
慵懶散漫在少數基層干部中仍有表現,鎮黨委站在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的高度,旗幟鮮明支持鎮紀委強力監督執紀問責。一年來,該鎮紀委聚焦鞏固銜接、防汛救災、疫情防控等民生關切開展監督檢查18次,處置各類問題線索16條,立案查處違紀違法案件13件,黨紀處分黨員干部13人,下茬糾治作風頑疾。有了堅強的紀律保障,黨建引領也順勢而上。班子成員以深化“三聯”工作機制為抓手,把全鎮11個村(社區)黨支部結成4個聯建對子并定期開展黨建交流、產業觀摩、資源共享等活動,與澗池鎮結成全縣首個鎮域間“三聯”對子;運用“三項機制”,調整鎮村干部9名,干部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力促進了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常態化疫情防控演練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意識形態也是黨的建設應有之意。初任該鎮宣傳統戰委員的蔣瑞雪迅速理清了思路:把輿論發聲、文明出彩、鄉賢助力推深做實,以此來統一干群思想、凝聚各界力量。創新推行以實物獎勵與組織培養相結合的《新聞外宣獎勵辦法》,這便是蔣瑞雪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在這一制度激勵下,這個原本就頻繁發聲的山區小鎮更加活躍,在《陜西日報》、西部網等省市主流媒體發稿近200篇,對外美譽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該鎮率先建成1個鎮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4個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服務活動蓬勃開展,“誠孝儉勤和”文明新風深入人心。還注重鄉賢作用發揮,通過全覆蓋建立鄉賢工作站,成功勸募新鄉賢5名,為鎮域經濟發展聚起了滿滿的人氣。目前,該鎮所有村(社區)實現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新村民(新鄉賢)服務室全覆蓋。
發展路上,奮斗腳步未停歇。一個周年在時間坐標中或許只是驚鴻一瞥,但在一屆新生領導班子的履職日記中,可謂是濃墨重彩的一頁。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一個年輪過去了,成績已“翻篇”,任務再“啟封”,在新班子的帶領下,黨群必將團結一心,讓鐵佛寺這個山區小鎮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