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焱 陳琳
在生活的舞臺上,總有人堅守平凡,用不平凡的行動,書寫著至善至美的實踐篇章。白河縣西營鎮天逸社區的陳武芳,便是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普通人,她11年如一日悉心照顧年邁的公公,用質樸的行動詮釋著孝道的深刻內涵。
2014年的那個寒冬,對于陳武芳的公公毛明慶而言,寒風帶來的痛苦遠不及青光眼導致的失明之痛。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和照料老人,陳武芳在天逸社區街道邊開了一家小服裝店,每天清晨6點多,廚房的燈光總是準時亮起,陳武芳便麻利地系起碎花圍裙,開始準備公公的早餐,“現在公公年紀大了,除了失明之外,心臟、牙口都不好,只能吃些軟和的食物,也要考慮營養搭配。”陳武芳邊喂飯邊說。
四季輪回的時光里,陳武芳緊緊牽掛著老人的生活起居。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她總是地把厚實的棉衣棉被疊放在老人衣柜里;而在驕陽似火的酷暑來臨前,她早早在藥店和超市購買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防暑藥品及涼席、風扇等消暑生活用品,一一擺放在老人觸手可及的儲物架上。這份長年不輟的孝心,早已成為社區鄰里交口稱贊的佳話。
晨光微露,陳武芳便早早起床。藥盒里整整齊齊放著降糖藥,她就著溫水吞下2片,這是她每天雷打不動的第一件事。丈夫長年輾轉于各個工地之間,微薄的工資勉強夠支付兩個兒子的學費,其他家庭生活的重擔便落在了陳武芳柔弱的肩膀上。她既要打理家務、照顧老人,還要照看店鋪。
廚房里,她邊熬煮著老人孩子都愛吃的軟爛粥羹,一邊抽空搓洗換下的衣物。在匆匆吃完飯后,她便趕到服裝店,整理貨架、熨燙衣物、核對訂單,中途還要抽空去菜市場采購一家人一天的口糧。夜幕降臨,她又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為公公擦拭身體、按摩僵硬的四肢,再輔導孩子完成作業。臺燈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卻始終堅挺地支撐著這個家。
“芳啊,人都有老的時候,現在你公公需要人照顧,雖然你是兒媳婦,但是要像孝敬我們一樣孝敬公公。”每次回娘家,陳武芳的父母總會這樣反復叮囑。這些話不僅是長輩的期許,更化作她日復一日的行動準則。
每天傍晚,小兒子放學歸來,陳武芳牽著他的手走進公公房間,教兒子給爺爺剝香蕉,“先把皮剝干凈,再掰成小段,這樣爺爺吃著方便。”輔導作業時,她也會特意讓孩子大聲朗讀課文,讓房間里的老人感受孫輩的朝氣。遇到周末,她還會帶著兒子一起給老人洗腳……
寒暑易節,當小兒子在作文里寫下“媽媽教我給爺爺喂飯要先吹三下”時,這份樸素的孝義傳承在細碎光陰里抽枝發芽,“孝義家庭”的獎狀也在歲月摩挲間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