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秦學梅 陳能廣
“在公司成立初期,產品做出來了但沒有銷路,縣教體科技局創新‘農戶+合作社+學校’產銷模式,讓這些綠色食品走進中小學食堂,盤活了企業發展,也帶動了農戶增收。”4月16日,在白河縣教體科技局召開的“農戶+合作社+學校”農產品產銷模式推進會上,白河縣希望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周麗在發言中說道。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白河縣教體科技局認真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學史力行”的要求,把學習成效轉換成工作實效,積極踐行“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主動搭建合作社與學校溝通橋梁,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戶+合作社+學校”產銷模式成果,深入推進教育科技和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教體科技行業優勢,更好地服務農村產業發展。
“目前,我縣學校在校學生3.3萬人,寄宿生7千多人,學校每年采購當地農副產品超1000萬元,這是一個穩定的消費市場。同時,高校幫扶、蘇陜協作、津陜協作機遇也能帶動農產品走進高校、出市到省走向全國,近三年向縣外市場銷售農產品超過2000萬元,前景大有可為。”白河縣教體科技局營養辦主任何毓明介紹說。
自2016年開始,白河縣教體科技局探索形成了“農戶+合作社+學校”農產品產銷模式,以學校食堂需求為導向,引導廣大農戶參與成立產業合作社,實現教育行業與農村產業、產業農戶與學校食堂之間的精準雙向對接,讓農戶“菜園子”直通學校“菜籃子”,推動校農融合,助力脫貧攻堅。脫貧攻堅期間,各合作社縣內學校銷售農產品4000余萬元。這一模式在《中國教育報》《陜西日報》《陜西脫貧開發簡報》?冗M行了報道,2020年獲評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學黨史與勤實踐要相輔相成。下一步,我們各校安排專人定期主動與有關合作社對接,提供需求信息;對合作社和農戶開展針對性培訓,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嚴把食品安全關;并組織策劃農產品到高校、消費扶貧到鎮村等大型促銷活動,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為產業合作組織‘強身健骨’,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讓校農合作助力鄉村振興‘落地生根’。”白河縣教體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西京表示。
截至目前,全縣在白河縣教體科技局已準入登記合作社30余家,輻射帶動1503戶4443名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79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