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譚海波 楊寧 李兵) “以后出門就能坐上通往縣城和漢陰的班車,買東西也方便了,出門就能買到,再也不像以前一樣,買個鹽巴醬酒都要走幾公里的小路。”看著新房,寧陜縣龍王鎮的貧困戶汪玉蓮笑得合不攏嘴。
寧陜縣壓實責任,并將此作為提高脫貧攻堅工作質量的關鍵舉措,形成了“幫扶單位竭力幫、全體干部盡責幫、社會各界用情幫,領導帶頭干、干部扎實干、群眾主動干”的大扶貧格局,從培育壯大產業入手,以基礎設施為突破口,不斷加大扶貧扶智工作力度,引導廣大群眾奮力脫貧攻堅,闊步走在邁向小康的大路上。
脫貧有人幫,事事見真章
“我也不想當貧困戶,但家境不好,包幫干部常來我家鼓勵我、開導我,有難事了,都是隨叫隨到,感謝的話我們農村人都不知道怎么說!”皇冠鎮南京坪村貧困戶馬全喜逢人便說。他口中的包幫干部,就是陜西省皇冠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干部梁開英。
在梁開英的幫扶下,馬全喜發展養蜂20箱、種植苦蕎3畝,玉米2000斤、養豬2頭。梁開英還幫助馬全喜申請了產業獎補,加上兒子在外務工的收入,馬全喜一家已于去年率先實現自主脫貧。
今年,馬全喜的聾啞妻子被診斷為鼻咽癌,給這個剛剛走出貧困的家庭又一重擊。眼看著又陷入困境的家庭,梁開英也跟著著急。她通過多方發動,倡議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募得治療費用1.5萬元,為這個貧困家庭送去了“及時雨”。
像梁開英一樣,寧陜全縣1900余名干部與貧困戶結對,開展脫貧幫扶工作。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寧陜建立了“幫扶單位竭力幫、全體干部盡責幫、社會各界用情幫,領導帶頭干、干部扎實干、群眾主動干”的“三幫三干”工作機制,讓幫扶責任縱向涵蓋縣鎮村三級組織,橫向包含各類幫扶主體,全面覆蓋廣大干部和貧困群眾,構成了分工明確、責任明晰、運轉高效、協同發力的責任體系。
該縣推進幫扶單位竭力幫,抓住中省市扶貧幫扶機遇,統籌用好各類幫扶資源,全面做好平臺搭建、聯絡對接、服務保障工作,主動對接政策資金項目支持,促進幫扶措施落地,形成大扶貧格局。選派單位后備干部到脫貧一線鍛煉,保障至少 2 名干部駐村幫扶。加強與鎮村銜接溝通,圍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政策落實等方面,每年為幫扶村辦好事實事。結合自身優勢,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傾力支持,協調解決難點問題,配合落實重點工作,確保幫扶村按時脫貧“銷號”。
在此基礎上,寧陜縣夯實縣級領導主抓、鎮和部門主體、駐村工作隊主戰三大責任,所有縣級領導率先垂范,縣級部門拿出70%的精力抓脫貧攻堅,鎮上拿出80%的精力抓脫貧攻堅,村上拿出90%的精力抓脫貧攻堅,縣級領導、各鎮各部門和各村四支隊伍落實“三幫三干”情況,每月晾曬,每月通報。落實“三級書記”抓脫貧工作機制,要求領導帶頭干,按照主抓一個領域、聯系一個鎮、包抓一個村的“三個一”工作要求,全縣30余名縣級領導都確定了包抓鎮村。壓實黨政“一把手”和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工作責任,保證足夠精力投入脫貧攻堅,壓實鎮村干部和包幫干部工作責任,確保各項脫貧舉措落細落實。
在“全體干部盡責幫”的氛圍下,寧陜縣的干部扎實攻堅,“干”在前列,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用一點一滴的行動積累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在四畝地鎮,副鎮長李碧峰和干部薛遠友在該鎮古里溝農業園區開始建設的時候,整天泡在園區,和群眾一起勞動,硬是足足干了一個多月。隨后,一些開始不理解的群眾,也都積極地參與了進來。現在,古里溝農業園區已成為市級農業園區。
該縣還積極推進“社會各界用情幫”,推動社會扶貧工作實現“三化”(機制化、主動化、系統化),將扶貧協作地區、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社會幫扶力量,視為脫貧攻堅的助力團,不斷強化對口協作,建立溝通聯系機制,推動項目落地實施,加強產業帶動、勞務輸出、學習培訓、干部交流、支醫助學等方面合作,搭建幫扶平臺,用好中國社會扶貧網等平臺,調動各類社會資源參與扶貧開發,積極開展“萬企幫萬村”“巾幗助脫貧”“勞模促脫貧”等工作,形成了社會大扶貧的格局。
念好產業經,群眾定了心
進入10月以后,在寧陜縣龍王鎮中華村的辣椒基地,放眼望去,一個個辣椒掛滿枝頭,中華村的貧困戶、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正在辣椒基地高興地采摘新鮮辣椒,現場一片繁忙的景象。
“今年種的泰椒半年就初見成效了,這次全村種植泰椒70余畝,產量有望突破10萬斤!”駐村第一書記葉存智信心十足地說,“重慶來的收購公司按照每斤1.2元的價格從貧困戶手中回收,僅此一項預計今年可實現收入12萬元左右,辣椒產業惠及貧困戶20戶45人,并成功帶動周邊貧困家庭富余勞力50余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尹定升老人喜不勝收,和幫扶干部認真地算了算賬,認為種辣椒確實比種糧食強多了,他說,“開始經驗還不夠,現在經驗足了,明年還會繼續種下去”。
寧陜堅持把產業脫貧作為治本之策,逐村逐戶制定產業規劃,突出林果、藥菌、特色養殖、有機農產品種植四大主導產業,以“三變”改革為抓手,盤活資源,入股經營主體,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出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扶持、農業產業獎補、農業園區和家庭農場認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評選等辦法。按照“一產業一龍頭企業”的思路,累計培育市場主體258個,龍頭企業12家、農林園區34個、集體經濟組織70個,帶動貧困戶1621戶6585人增收。
該縣還加大就業扶貧,組織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627人,完成任務191%;組織貧困戶免費技能培訓28期1102人,完成任務 276%,扶持貧困勞動力創業41人,完成任務205%;開發就業扶貧公益崗位520余個,安置 456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建成社區工廠5家,總面積4600㎡,帶動就業286人(貧困勞動力143人),建成就業扶貧基地10家,吸納180余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完善生態護林員選聘流程和檔案信息,按照每年人均7000元及時考核兌現812名生態護林員工資;生態公益林補貼涉及貧困戶2719戶8560人,戶年均增收1413元;開展了林地“三權分置”、公益林預收益質押貸款和林權質押貸款,新組建森林經濟管理合作社9家,培育縣級園區8個、市級園區1個,正在打造6個林業產業示范園區。
該縣還依靠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探索出了社區性開發的“皇冠模式”、協會+農戶的“元潭模式”、景區依托型的“八畝模式”、股份制開發的“漫溝模式”等,形成了依托景區就業、旅游服務創業就業、資源入股投工投勞創收、旅游商品銷售增收四種脫貧致富路途。堅持在電商惠民消費扶貧總體思路引領下,通過電商扶貧基礎工作的建設,暢通寧陜扶貧特產營銷渠道,倒逼產業升級、打造自主營銷體系、創立特色扶貧品牌,不斷開拓消費市場引領壯大扶貧產業。目前,培育電子商務企業20 家(含14家物流企業),電子商務網店、微商店鋪120余家,網銷產品40余個,直接帶動貧困戶25人,帶動創業75人,貧困戶電商培訓142人,2018年預計完成電子商務綜合交易總額1.5億元。
打好基礎總體戰,家園面貌天天變
初冬時節,走進寧陜縣龍王鎮東溝村,一座座改造后的民居坐落在村道兩邊,白墻紅窗黑瓦,還吊了屋檐,筆直的水泥路通到戶戶門口,村民活動廣場上,安裝的體育器材成為了村民的最愛……
“東溝的大變化,也就是這幾年,一天一個樣,天天有變化!”東溝村支部書記黃仕金邊走邊介紹說,東溝村2016、2017兩年修建堰渠7條2.8公里,農村環境整治53戶,修建3公里通組路,2018年開展“油返沙”1.05公里、房屋改造44戶;還爭取龍王鎮東溝村至城關鎮瓦子村通村水泥路建設項目,協調專項資金1800萬元,已開工建設,預計明年9月份可以通車;投入15萬元的村衛生室建設項目已竣工驗收;2018年全村共協調項目資金2100余萬元,極大地改善了東溝村的基礎條件和村容村貌,同時全力推進異地扶貧搬遷,提升居住條件。
寧陜全面推行脫貧攻堅“紅黃綠”三色管理,狠抓項目推進。2018年安排的119個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截止10月底已全面開工,完工101個,完成總投資28103萬元,占計劃總投資29967萬元的94%;預計到11月底可完成全部項目投資。市脫貧指揮部下達2018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考核任務79個,截止10月底已全面開工,完成總投資6949萬元,占市下達計劃總投資5668萬元的123%。2019年建設項目計劃17個,已全部超前開工建設。市級下達交通投資計劃1045萬元,“油返砂”整治項目10個,已全部完工,通組公路項目2個,全部開工,竣工1個;下達人飲項目資金1700萬元,項目46個,目前已全部竣工。派駐27個施工單位進駐34個貧困村按照“八改四清四化”標準,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現已全部完成。計劃脫貧退出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認定工作已完成。
該縣2016—2018年共規劃建設集中安置社區38個,計劃搬遷2502戶7573人;其中2016年建設的14個集中安置社區已全部入住;2017-2018年啟動的24個安置社區,涉及今年有脫貧退出搬遷戶的18個安置社區已經完成分房,剩余6個今年無脫貧退出搬遷戶的安置社區正在完善配套管網建設和水電戶表安裝項目,12月初可全部達到入住條件,提前一年解決貧困戶安全住房問題。實施危房改造366戶,實現三年任務一年完成,對貧困戶的房屋實行動態管理,對新增加的危房全部納入農村環境整治項目進行改造。
此外,寧陜對全縣2507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實現了教育資助全覆蓋,建立了“七長”控輟保學責任制,全縣無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子女輟學現象發生。對全縣7240戶2023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進行了參合認定,貧困人口參合參保率100%;深化“3+2+1”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貧困人口縣內住院享受“先診療后結算”、“零抵押住院”、“一站式”報銷等便民服務,建立完善“四重保障”機制,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達到80%以上,切實減輕了貧困群眾看病負擔。全面實施“兩線合一”“兩院合一”,對失能老人進行集中供養,對分散五保對象實行“三同四一”監護供養措施;建成失能托養中心二期,提供床位80個;殘疾人兩項補貼按時足額兌現。
扶志又扶智,精神變物質
現年45歲的黃章友,是寧陜縣城關鎮八畝村人,87歲岳母和他們同住,大女兒在渭南讀大學,小女兒在讀高中。黃章友年幼時手指受傷,因為家里窮,沒有及時就醫,導致身體一直虛弱落下殘疾。2015年,他被評為貧困戶。
在黃章友心里,“貧困戶”這個稱號讓他在村里抬不起頭來。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在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的幫扶下,黃章友的兩個女兒先后享受到“雨露計劃”。他申請了扶貧貸款,不僅養起了蜜蜂,還發展食用菌、魔芋、雪蓮果、豬苓等產業。
2016年,他帶領村上的7戶貧困戶來到旬陽壩秦南菌業公司承包了3萬袋香菇袋料的管理。為了增加收入,黃章友讓妻子留在家里照顧老人,他一個人在離家50公里的旬陽縣壩村看香菇。到年底一算賬,黃章友和妻子笑了,光種香菇一年就收獲了3.9萬元,再加上家里的蜂蜜、雪蓮果,養的雞和豬的收入,還有1萬多元。2016年底,他家順利脫貧,黃章友被縣上和鎮上表彰為“脫貧攻堅自強標兵”。
2018年,他在馬合營的老家種了3畝魔芋、800多斤豬苓,養了20箱蜜蜂。除了發展產業,夫妻倆還在小區鞋廠上班,雖然工資不高,但是每月都有固定收入。“雖然我現在脫貧了,我要向別人幫助我一樣,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摒棄等要靠思想,靠自己的勤勞脫貧致富。”黃章友說。
針對部分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等問題,寧陜縣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救濟紓困和內生脫貧相結合,有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寧陜縣始終重視扶志工作,通過宣傳政策、思想教育、連心感化、干部幫帶發動群眾,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思想教育,改變群眾落后的思想觀念,引導他們眾立志立業,增強脫貧的信心和決心。積極開展“專家講理論、干部講政策、群眾講故事”宣講活動,及時組建扶貧脫貧攻堅宣講團,通過面對面解答群眾關于扶貧政策的疑問,加大對貧困群眾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引導貧困群眾堅定“只有努力才能脫貧,擼起袖子,借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就一定能奔小康”的信念。
對在脫貧攻堅中表現優秀的貧困戶和幫扶個人,寧陜隆重地進行表彰、宣傳、獎勵,弘揚正能量。對貧困戶發展產業,該縣還出臺獎補辦法,按產業獎補政策進行獎補,鼓勵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積極就業。截至目前,舉辦縣級脫貧攻堅先進人物評選頒獎晚會2次,鎮村評選60余場次,全縣已選樹各類扶貧扶志先進人物200余人次,樹立表彰脫貧攻堅“自強標兵”135名。在對先進典型公開表彰的同時,對后進典型進行懲罰,促進工作開展。
在扶貧過程中,寧陜縣對不思進取,脫貧主動性不強,“等靠要”嚴重的貧困戶,加強教育引導,必要時結合新民風建設,列為后進對象,進行道德評議,促其轉變。同時,還開設了“愛心超市”,借助市場管理的積分兌換運營模式經營愛心超市,村民可以根據平時表現掙積分,然后用積分兌換商品,以此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據寧陜縣扶貧局局長黃國慶介紹,截止10月底,全縣脫貧計劃順利完成,全縣1030戶3465名貧困人口達到脫貧退出標準,超減貧計劃人口65人,占比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