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張婧 郭颯 文/圖)7月9日,57名來自安康各縣區的小朋友來到位于寧陜縣城東北部的上壩河森林公園,開啟了“多識草木蟲魚小記者生物研學夏令營”。
上壩河森林公園位于秦嶺中段南麓腹地,孩子的到來打破了這里的寧靜。在5天4夜的時間里,他們與這里的草木蟲魚一起生活,聽鳥鳴,看流水,感受山間流動的霧氣,也見證了自己的成長。
是自然 也是課堂
草木蟲魚是上壩河的主人。在孩子們的畫筆下和文字里,它們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孩子們還在寧陜中學生物老師李小杰的帶領下,學習了標本制作的知識,并且制作了第一件植物標本。
夏令營的第二天,雨后初晴。在作文老師李錦存的帶領下,孩子們來到戶外,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觀察大自然,并學習如何把自己的感受變成文字。帶著相機的孩子化身小記者,把眼前所見定格成照片。
“現在我們聽到了流水聲,它是什么樣的?”一來到室外,流動的河水聲就成了李老師的第一個教學道具。
“嘩嘩的!”“潺潺的!”
“如果用手摸一下,是什么感覺?”
“冰涼的。”有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用手試探了水的溫度。
孩子們一邊走,一邊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周圍的一草一木。由于剛剛下過雨,空氣還是濕漉漉的,霧氣從山澗中升起,緩緩流動。老師趁此機會,教孩子們用全身心感受“空山新雨后”。
經過花田、草地,道路分岔的地方是一片松林。“大家看,石頭上包裹著苔蘚,應該怎么描述這些石頭?”“像穿上了一件綠色的衣服!”
松林中小溪流過,李錦存提醒孩子們,小溪的聲音和河水的聲音并不相同,但他們都很好聽,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音樂也是受到流水的啟發才創作出來。
松塔掉在地上,被啃過的痕跡證明了這里也是小松鼠的家,這引起了孩子們的無限遐想。
樹木散發出的清香讓人無法忽略。“秦嶺之南一山城,綠樹成蔭花自栽。煙雨蒙蒙山水匯,人宿閣樓氧吧中。”剛剛小學畢業的楊歡語寫下了這樣的詩。
“你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寫下來。”李錦存告訴孩子們,寫作需要觀察,而觀察需要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
對老師來說,自然界是最好的教室,對孩子們來說,草木蟲魚是他們的創作源泉。從自然界回到室內,孩子們立刻拿起筆。 “有好多孩子跟我說,平時特別害怕寫作文,沒想到今天竟然輕輕松松寫了這么多。”隨隊的心理老師張永華告訴記者,“這也許就是研學的好處,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然后不知不覺地成長。”
是挑戰 也是成長
參加此次研學夏令營的孩子最小的9歲,最大的12歲,大多數是第一次離開家。照顧好自己是孩子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年紀最小的張怡文,從第二天起就進入了狀態。張永華告訴記者,因為他年紀小,自己就有意識地多照顧他,但是后來發現,他進步很快,雖然個子小,盛飯要跪在椅子上,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來,短短幾天內,這個慢騰騰的小男孩,變成了一個動作迅速的“娃娃兵”。
“我發現孩子的潛力的確很大,變化特別明顯。”隨隊老師周婷婷說,“吃飯的時候,他們不僅自己照顧好自己,還幫忙給其他小朋友夾菜、倒水、盛飯。”
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安全,老師劉鴻每天晚上都在宿舍門外的沙發上守夜。“每天早晨,喻馨月看到我躺在沙發上,都會立刻跑過來問我要不要喝水,要給我倒水喝,我真的覺得這孩子太懂事了,也很感動。”劉鴻說。
開營第一天晚上,孩子們觀看了電影《走路上學》。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講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邊上的瓦娃和娜香姐弟倆,為了到江對面學校去上學,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的故事。姐弟倆的故事也感動了孩子們,電影結束后,很多孩子都在家書中寫下,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每天早晨,孩子們都早早起床跑步,練習隊列,站軍姿,這讓一部分準備進入假期散漫狀態的孩子打起了精神。離開了手機、電話手表、平板電腦這些“電子朋友”,身邊的朋友和老師就是最好的伙伴。短短幾天時間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孩子們跟我說,雖然已經好幾天了,但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好像才來這里一天而已。”隨隊老師胡智賢告訴記者。夏令營的最后一天,徐夢薇走過來,拉著記者的手,依依不舍地說:“我不想離開大家。”
參加這次夏令營的小朋友中,有一部分是來自漢濱區大河鎮、五里鎮的留守兒童,對他們來說,這次夏令營是他們暑假生活來之不易的亮點。為了給這些孩子們更多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第四屆安康市道德模范、第二屆安康好人張永華老師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幫助貧困學生走出困境的故事。“我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而是通過我的現身說法,給孩子積極的影響,用同齡人的經歷,給他們積極的引導。這一部分,對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啟發。”張永華說。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們:愛是可以傳遞的,要學會感受身邊的愛,以后也要做一個有愛的人。她用自己幫助過的貧困學生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困難是可以戰勝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夢想:考古學家、演員、設計師……五花八門的夢想被老師們一一拍照發送到家長群里。張永華也提醒家長,希望父母不要打擊孩子的夢想,哪怕是無意識的,而應該讓孩子被激發出來的夢想得到延續。
是假期 也是舞臺
“如果不來這次夏令營,你會怎么過暑假?”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多數孩子的答案是,在家里看電視、寫作業。
然而,來到上壩河秦嶺小鎮,每個孩子的假期都變得不一樣了。他們在不同的舞臺上“拔節生長”。
來自徐家溝小學的徐夢薇夢想當一名主持人,這個夢想在這次夏令營中邁出了第一步。第三天晚上,篝火晚會,徐夢薇和老師劉鴻搭檔,主持了整臺晚會。而所有節目都是孩子們在短短一天的時間內自編自演的。小合唱、獨唱、拉丁舞、爵士舞、手語舞蹈、互動游戲,十幾個節目依次登場,雖然短小、稚嫩,卻特別動人。更令人驚喜的是,大多數主動上臺表演的孩子都是來自農村的留守兒童。篝火照亮了舞臺,也溫暖了在場每個人的心。
在太乙書院,孩子們有一個下午的閱讀時間。古樸的書房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一屋子的書讓孩子們興奮不已。有的猶豫再三終于挑出一本書,有的一眼就看準了自己想看的書,一邊讀,一邊寫讀書筆記。
“我簡直迫不及待了!”“我最喜歡寫讀書筆記!”“這里簡直就是天堂!”平時就愛讀書的孩子眼里閃著光,而那些本身沒有讀書習慣的孩子也在其他同學的影響下,翻開書本看起來。整個下午,天空時而晴時而雨,而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眼前的書。
在隨隊老師胡智賢看來,這也是集體生活的好處,孩子們在一個大家庭中生活,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特殊體驗,而孩子都有向上向好的力量,只要老師能夠正確引導,創造一個學習的氛圍,每個同學都能夠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
在團隊建設中,孩子們進行了兩輪分組游戲,有贏家,當然也有失敗者。“我接觸的很多來接受心理輔導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面對挫折,可以說,挫折教育是現在孩子的必修課。”張永華說,“孩子們需要學會接受失敗,學會互相協作,勝不妄喜,敗不惶餒。”
“很多孩子都是主動分享他們的感受,有的孩子一開始很害羞,但是隨著活動的開展,他們也敢主動舉手發言了。”張永華特意在團隊建設活動中引導孩子自覺體驗、主動分享,“分享是為了讓理念內化于心,就像很多孩子說,將來會贏得起也輸得起,我想,這會成為他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