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進群眾心坎里——省政府參事室干部駐村記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郭颯 通訊員 劉長兵)臨近冬至,氣溫驟降,可在寧陜縣江口回族鎮江河村活動室內人頭攢動,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的場面十分融洽。
“省上的李處長通知我到村上參加技術培訓,鼓勵來年繼續發展養雞產業。”正在參加培訓的村民萬富明激動地說到。
萬富明所說的李處長就是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省文史研究館)派駐江口回族鎮江河村的幫扶干部李杰,李杰是室館下派的第四批駐村干部,2017年3月來到江河駐村扶貧。
江河村沿江河流域上下10公里,村子面積就是擺在駐村干部面前的頭等大事。駐村開始李杰、侯偉兩名駐村干部簡單安頓后,就拿著記錄本,逐組逐戶摸底走訪調查,組情、戶情、產業現狀、基礎設施等都是他們走訪的重點,30天的時間,他們走訪了全村4個村民組,324戶村民,摸清了全村的“家底”,搞清楚了62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生活狀況,建立了扶貧“工作賬”。
幫扶中,李杰他們深深意識到村里產業有基礎,但缺乏規模化和企業示范引領,提出了“產業扶貧才是正道”的發展思路,組織村組干部、群眾代表到渭南市實地考察養殖項目,協助成立了寧陜縣伊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并通過個人關系籌集社會資金,幫助開展企業備案申報,為產業引進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寧陜縣伊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內,記者看到,彩鋼搭建的養殖場寬敞大氣,30頭西門塔爾良種肉牛已經入欄,3戶貧困戶參與了喂牛和清掃牛欄的工作,每月能掙2000元。
“如今養牛場建成了,每天都很辛苦,但有李處長的鼓勵和關心,再累也值得。”合作社負責人劉漢理說到。
駐村起初,扶貧工作座談會上的一件事一直困擾著李杰他們。村級活動場所是扶貧工作開展的“根據地”,江河村活動室只有80平方米,年久失修,辦公條件極其艱苦,為推進陣地建設,李杰他們多次匯報協調解決活場所改造的資金缺口,經過努力20萬元資金到位了,干群盼望已久的項目得以落地。
貧困戶馬榮成早有發展養雞的想法,李杰他們得知情況后積極幫助解決雞苗,并入戶開展技術指導、幫助尋找銷路,一天忙的不可開交。“現在存欄的400只雞,再有一個月就能出欄,每只雞按100元計算,毛收入是4000元。”交談中馬榮成算著經濟賬。
在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園區暨萬畝富硒林業產業園核心區江河村的田間地頭,沿河兩岸的核桃園經過刷白防蟲、修枝定型、松土施肥等綜合科管后,核桃園行列勻稱、林下干凈利落、樹形整齊劃一,可謂是另一番風景。“政府帶頭幫我們搞了核桃科管,經過現場培訓學習技術,明年自己動手,把自己的園子科管好。”核桃種植大戶余華高興地說道。
記者了解到,自省政府參事室(省文史研究館)到江河村開展幫扶工作以來,先后投入資金700萬余元,完成核桃綜合科管1250余畝,完成亮化工程10公里,完成道路硬化1公里,協調完成農田河堤項目1245米、堰渠1000米,協調完成土地復墾75畝,建設改造便民橋7座,使全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群眾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