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記者 張斌峰 文/圖
嵐皋縣林業部門在田間地頭進行林業科技服務培訓
安康市圍繞脫貧攻堅總體目標要求,巧打“綠色生態”牌,深入實施“產業富民”和“生態立市”戰略,以政策、技術、資金鼓勵和扶持貧困村群眾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提高了林地綜合經濟效益,助推貧困戶精準脫貧,奏出了一支支脫貧致富曲。
定點幫扶 把診“窮根”找出路
2014年,紫陽縣高橋鎮雙龍村被定為安康市林業局精準扶貧聯系點。為切實幫助雙龍村村民脫貧致富,安康市林業局黨委組織全體干部職工深入雙龍村開展“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精準扶貧工作。
針對雙龍村地形和實際情況,安康市林業局開展了“特色林果業+林下種植養殖業”扶貧,先后爭取投入扶貧資金470余萬元,幫助這個村子發展核桃、茶園產業,扶持村民發展林下養雞、養羊、養豬,積極拓展村民致富脫貧渠道,形成了山上有林、林下有業、百姓有錢的“三有”局面。
經過3年幫扶,雙龍村已栽植核桃1400畝、密植茶園200畝,培育養豬大戶4戶、養羊大戶3家,全村養豬540頭、養羊900多只、養雞3000余只,硬化道路1.2公里,林業產業已成為雙龍村脫貧增收的重要支柱。目前,全村已有248戶882人實現了脫貧摘帽。
林業產業 筑牢貧困戶“返貧”防線
安康市堅持把培育貧困村特色林業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抓手,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步伐,增強貧困村的“造血”功能。
通過用活用好林業惠農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安康市及時落實退耕還林補助、生態效益補償、林下經濟補貼等多項惠農強農政策,捆綁使用林業重點工程資金,優先傾斜安排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支持林業產業發展壯大,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我省有關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政策的基礎上,安康市立足實際,先后出臺了多項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打出一連串政策“組合拳”,在林業資金的使用上實現了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為全市扶貧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安康,林業產業已成為貧困村脫貧致富的主要渠道,筑牢了貧困戶“返貧”防線。
2017年,安康市發展經濟林果基地813.88萬畝,新建茶園7.68萬畝,林下種植面積達127.37萬畝,新增林權抵押貸款850萬元,爭取省級財政扶持林下經濟項目資金280萬元。
生態護林 資源保護和農民增收兩不誤
從2016年起,安康市開始嘗試貧困戶轉化為生態護林員的扶貧路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按照縣管、鎮聘、村用的原則,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擔任森林管護員,幫助他們在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
目前,安康市共有6242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與政府簽訂了聘用合同,當上了生態護林員。生態護林員實行聘任制,一年一聘,每名生態護林員每年護林勞務費收入在5000元以上。
生態護林員崗位的設立,既拓寬了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途徑,也為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貧困群眾脫貧。
科技培訓 托起林農增收致富夢
2017年以來,安康市林業局緊緊聚焦生態脫貧攻堅任務,把貧困村林業實用技術培訓作為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制訂下發了《安康市生態脫貧林業技術培訓工作方案》,組織編印了《安康市生態脫貧實用技術培訓手冊》,并成立了兩支市級林業科技服務工作隊,對脫貧的貧困村實行分片包抓,采取現場講解、科技下鄉、集中培訓等形式組織開展林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幫助貧困人口掌握1項至2項實用技術。
2017年,各縣區緊緊圍繞林業重點項目建設、區域特色產業發展,開展各類林業技術培訓463場次,培訓6萬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