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張璇 通訊員 許天波
“這些年,我們村的環境、鄉風越來越好,大家增收有門路,遇事知道找誰辦、咋個辦,日子越來越稱心。”2024年12月6日,走進漢濱區雙龍鎮龍泉村,村民王衍忠一臉幸福地向記者介紹村子近幾年的變化。
近年來,該村在雙龍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委辦的定點幫扶下,緊盯“建強組織、提升產業、強化治理、為民服務”重點任務,千方百計建強班子、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因地制宜做強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鼓起“錢袋子”,多措并舉加強社會治理、創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建強基層堡壘,凝聚干事創業合力
村居錯落有致,道路干凈整潔,河水清澈甘甜……近些年,龍泉村村民發現,村里的環境越來越美,來村里觀光旅游的人越來越多。
變化從哪里來?
“黨建引領!”龍泉村黨支部書記王慶發直言,“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根本上要建強基層黨組織,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王慶發介紹,近年來,村子堅持以升級標準化黨支部建設為抓手,一方面過好黨組織生活,利用“三會一課”等平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理論水平;另一方面加強村“兩委”班子后備人才建設,想方設法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與此同時,加強服務陣地標準化建設,規范村黨群服務中心門牌標識、上墻制度、公開公示欄等,不斷完善和配齊硬件設施。
在練好“基本功”的同時,龍泉村黨支部還充分運用“三聯”機制,與幫扶單位市委辦機關黨委各黨支部結對形成城鄉聯建,與鎮內其他8個村黨支部結對形成村村聯建,與村屬地企業漢水韻有限責任公司結對形成村企聯建,與常州市武進區岑村村簽訂結對協議,形成內外聯建,凝聚起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全面過硬的強大合力。
隨著村級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升,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大幅提升。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頭行動,村民們深受感染,逐漸由“看著黨員干部干”轉變為“與黨員干部一起干”,形成了干群一心、齊抓共管的生動局面。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改造了部分污水管網、更換了老舊破損路燈,對村黨群服務中心外側河堤進行綠化,村里的環境大不一樣了。”說起村子的變化,王慶發如數家珍。他說,不只是人居環境整治,在黨組織的引領下,村子調動各方力量和資源,辦成了一大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民生實事,推動鄉村“里子”和“面子”一起美。
拓寬增收渠道,繪就產業興旺新圖景
“以前我家主要種玉米、油菜,一年到頭掙不到幾個錢。現在,我種了4畝茶葉,一年能掙2萬元。”談起如今的生活,村民王衍忠十分知足。他說,這要感謝村黨支部一班人,是在他們的引領和幫助下,自己才走上了致富路。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如何立足實際,下好產業發展先手棋?
“黨建引領做好‘茶文章’。”龍泉村黨支部副書記魏義根說,近年來,龍泉村立足“陜茶1號”茶樹品種發源地優勢,聚焦茶產業、深耕茶科技、推動茶融合,走出一條“因茶興業、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龍泉村的茶園,大都位于坡度超過40度的山地,修整茶樹、澆水施肥、采茶摘葉、送茶下山,都不輕松。再加上過去主要依靠傳統種植,存在管理粗放、茶農各自為戰、茶葉銷售渠道不暢等諸多問題,茶產業發展十分緩慢。”說起過去的“苦”,魏義根記憶猶新。
為有效破解這些難題,龍泉村大力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指導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簽訂茶葉鮮葉回收訂單合同,采取企業定點和上門收購的方式,優先吸納村民在園區務工,構建茶企牽頭、合作社跟進、茶農廣泛參與的茶產業聯合體,實現茶葉有銷路、種茶有效益、茶農有收益。先后組織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技術專家到各茶葉園區開展種苗繁育、園區管護、加工技改培訓30場次,將800余名農民就地轉化成了茶葉育苗、種植、加工等產業技術工人,持續提升全村茶產業水平。
目前,全村共建有“陜茶1號”高標準茶園3400畝,培育省級農業和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個,發展茶葉種植農民合作社4個,帶動314戶群眾戶均增收5000余元,全村實現年經濟效益40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超過35萬元。
魏義根介紹,為了把茶葉這片“小葉子”做成富民大產業,村上正加快強鏈補鏈延鏈,大力開展大宗茶機械化采摘加工和茶葉精深加工,積極開發紅茶、白茶、黑茶等產品,不斷提升茶產業附加值,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同時圍繞“打造陜南茶旅融合典型示范村”目標,因地制宜將茶園建成旅游景點,挖掘茶文化,培樹茶品牌,構建獨具地方特色的茶旅融合精品路線,讓茶產業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綠色引擎”。
強化社會治理,營造和諧穩定發展環境
一杯熱茶,兩張小桌,三五村民與村干部聚在一塊,嘮嘮家常、聽聽政策、話話村務。每日從清晨到日暮,龍泉村“民生茶社”人來人往,成了人們表達訴求的好去處。
“平時村民有什么需求和建議都可以在這里說,我們有專門的值班干部,會耐心傾聽、記錄,及時給群眾反饋。”市委辦派駐龍泉村的第一書記曲東介紹,“民生茶社”既是雙龍鎮集民意、察民需、解民憂的有效渠道,也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創新探索。
在茶社里,黨員干部們當起了“店小二”,在端茶倒水之間傾聽群眾聲音,回應群眾訴求,推動政策在喝茶中宣講、民意在閑談中聽取、矛盾在傾聽中化解、難題在溝通中解決、發展在對話中謀劃。
與此同時,龍泉村黨支部以解決群眾身邊“關鍵小事”為著力點,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多措并舉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為康渝高鐵、安嵐高速公路等省市重大項目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鄉風文明在基層治理中至關重要。為此,龍泉村黨支部積極貫徹落實全市孝義善舉培育工程有關要求,創新開展孝之宴、孝之茶、孝之歌、孝之訓等“微孝”行動,引導形成見賢思齊、先進的良好氛圍。同時,修訂村規民約,積極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大張旗鼓表楊先進典型,不斷激發群眾崇德向善的內生動力,久久為功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助推形成良性的鄉村治理生態。
如今,走進龍泉村,干凈整潔的村道、美麗的農家庭院隨處可見,和諧文明、崇德向善的鄉風拂面而來,蔥翠的茶樹點綴山山峁峁,人們在“家門口”致富增收……一幅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