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兵
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甘洌的漢江水越過崇峻的高山、廣袤的平原,一路北上潤澤京津冀豫。
10年來,這個偉大的“世紀工程”累計向受水地沿線26座大中城市,輸送超680億立方米的潔凈水源,超1億人口直接受益。
作為“南水”供應的主力,安康提供了丹江口水庫63%的來水量。受水地群眾喝的每10杯水中,有6杯來自安康。
送出一江清水,留下生態福利。
10年間,安康牢記“國之大者”,全力守水護水,不斷提升生態顏值,打通“兩山”轉化通道,為綠水青山“鑲上”產業旺、百姓富、生活美的“金邊”。
一杯“南水”,既是“解渴”北方的生命之水,也是助推幸福安康建設的生態之水、發展之水、民生之水。
安康瀛湖 資料圖片
一泓永葆生機的“南水”
小雪剛過,安康江南再生水廠頂部的生態綠地公園色彩斑斕,市民們紛紛前來拍照“打卡”。
誰能想到,曾經讓人避之不及的污水處理廠,如今竟成了熱門“打卡地”。
“咋做到的?”
“技術加持,讓污水廠變身水生態綜合體。”廠長王業飛一語中的。
他口中的“技術”,是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技術,即將污水廠建在地下,地面則建設水環境科普館和開放式生態綠地公園。
“下沉式設計,不僅占地小,而且有效隔絕噪音、臭氣等,規避了傳統污水廠的鄰避效應。”王業飛介紹。
走進地下的污水處理廠,廠區潔凈明亮,幾乎聞不到異味。“看,這是處理后的水,多清澈!”在出水口,王業飛舀了一杯水和自來水對比,“完全看不出差別!”。
他介紹,該污水廠日處理污水6萬噸,處理過的水達到國家污水處理廠出水最高標準。
除了污水處理,配套建設的水環境科普館也獨具特色,每天前來開展水資源科普教育的人群絡繹不絕。
參觀“打卡”、污水處理、科普教育,成為安康江南再生水廠的“破圈”密碼。在今年5月召開的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上,該水廠項目被評為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
不放過每一滴污水,不僅要嚴把“出口”關,更要加強全過程監管。
位于安康高新區的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是漢江生態保護的“超級大腦”。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第二年,安康組建了該中心,將全市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大型磚廠等128家重點污染源的420個視頻監控點位全部接入其中,進行24小時監管。
“監測數據定時更新,一旦發現異常,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轉辦預警。”處置中心大廳,一塊巨型屏幕占據了大半個墻面。該中心副主任何勇輕點鼠標,各條河流的監控畫面及監測數據實時展現在大屏上。“中心成立以來,轉辦涉水異常數據325起,成功處置突發環境事件22起。”
為讓這杯“南水”永遠清甜,安康人把守水護水當作“天大的事”——
2610名河湖長、2598名護河員、10000余名志愿者共同參與護河“最后一公里”,全市941條河流和149個湖泊有人管、有保障。
創新建立“河長湖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的“四長治河”機制,構建行政、公安、司法共同守水責任閉環。
與漢中協同為漢江立法,頒布《安康漢江水質保護條例》,打破漢江流域分段而治、一江兩治局面。
累計投入100多億元,實施生態環境類項目84個。主動關停鉛鋅礦、汞銻礦、皂素等“兩高”企業520余家,堅決擯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
全民守水護水,安康綠色家底日漸殷實——
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全市城市水環境質量指數連年位居全省第一。
境內朱鹮種群達484只,“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頻頻現身大小湖泊,中華秋沙鴨、東方白鸛等在安康罕見越冬。
安康相繼被確定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等。3個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縣),4個縣被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安康天藍、秦巴地綠、漢江水清成為美麗中國的生動縮影。
一滴“南水”的裂變
一泓碧波三千里,為北方送去源頭“活水”的同時,也為安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增量。自然生態的“綠色顏值”不斷轉化為產業發展的“金色產值”。
12月2日,晨曦微露,漢濱區關廟鎮,龍王山上清澈甘甜的泉水涓涓涌流。
車間里,3條生產線高速運轉。工廠外,等待裝貨的車輛排起長龍。
“供不應求!現在每天出貨幾萬件。”看著眼前的紅火景象,安康龍王泉富硒礦泉水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凡喜上眉梢。
“走俏市場的秘訣是什么?”
“水質過硬!”沈凡自信地介紹,龍王泉屬于天然自涌泉,水源富硒、富鍶,低鈉、含鋅。今年,在首屆8·20國際硒友日共享發展大會上,她捧回了以硒元素發現者、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名字命名的“貝采利烏斯·金品獎”。
欣欣向榮的不只是“龍王泉”,目前全市共培育包裝飲用水企業25家,安康好水熱銷全國30多個省、市,頻頻亮相全國兩會、歐亞經濟論壇等盛會。
有人千方百計用好生態資源,也有人想方設法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黃姜加工生產這個曾經的高污染產業,如今在白河縣煥發新生,成為全市綠色循環產業的一座標桿。
2005年,陜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永宏化工”進入白河縣,從生產黃姜水解物發展到規模生產黃姜皂素,但皂素生產高污染這個世界性難題一直無法解決。
黨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安康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大批污染企業被關停。
為了“活”下去,2014年,該企業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了一套污水廢氣處理系統。2016年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研發“黃姜深加工廢水廢渣綜合利用循環經濟項目”。
該項目將皂素提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渣、廢氣進行二次利用,制成復合碳源、碳基營養肥及沼氣。“簡言之,就是將所有廢棄物‘吃干榨凈’,實現零污染、零排放。”陜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永宏總結道。
綠色轉型后,企業很快打開新局面。
“10年來,雖然環保投入增加了2億多元,但我們的產業鏈不斷延長,總產值超3.5億元。”陳永宏說,目前公司已成長為全國知名的皂素生產企業。
十年南水北調,為安康綠色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通過深入調結構、促轉型,安康經濟發展的“含綠量、含新量”大幅提升。
通水10年間,安康市地方生產總值增長近一倍。生態友好型產業占GDP比重達85%,綠色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80%。富硒產業綜合產值超過760億元,穩居全國各大富硒區之首,全市六成以上農戶因硒而富。涉水產業井噴式增長,漁業經濟總產值達24.09億元。同時,搭建了全省首個GEP核算制度體系和GEP自動化核算平臺,為生態算“身價”,組建10個縣級生態資源公司,對生態資源資產進行常態化運營開發,生態變現通道更加通暢。
一杯“南水”照見幸福生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天的安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群眾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綠水青山已然變成百姓的“幸福靠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12月5日,寬闊的瀛湖湖面上,一艘滿載游客的畫舫緩緩駛向瀛湖鎮橋興村的“唐家鏈子”。
面對游客的贊揚,橋興村黨支部書記唐漢邦的臉上漾起笑容。“生態好,生活才會好。守護好這一湖清水,就是守護我們的幸福生活。”他感慨道。
過去,橋興村和瀛湖鎮其他村莊一樣,大多以養魚為生。“高峰期,瀛湖網箱超過3.5萬口。水質不斷惡化,在岸邊隔著老遠都能聞到一股腥臭味。”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唐漢邦不禁搖頭。
2017年,安康“壯士斷腕”,全面取締瀛湖網箱養殖,這個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的生態得以修復,橋興村的人居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子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布設了垃圾投放亭和集中回收站。開展‘廁所革命’,將所有旱廁改為三格化糞池。對村道進行綠化亮化,全部裝上太陽能路燈,村子徹底告別了‘臟亂差’。”唐漢邦如數家珍。
生態紅線劃定后,漁民改吃“生態飯”,因地制宜發展高山茶、低山果、沿湖民宿和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202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4萬元,比網箱養魚人均多增收4000元。
不只是橋興村,生態帶來的幸福樣本還有很多。
冬日清晨,石泉縣城關鎮絲銀壩村草池灣,溫暖的陽光灑向山間,幾只朱鹮正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游閑地踱步、覓食,散落于山腳下的農房升起炊煙。
看著眼前這幅恬靜、和諧的畫卷,朱鹮日記咖啡館主理人李和平有些感動。“這哪里是農村,分明就是新時代的‘世外桃源’。”他說。
得益于生態保護,幾年前,國寶朱鹮來到草池灣棲息。村民們從此更加珍視生態,農耕時不使用化肥、農藥,不大肆開墾,為大自然“留白”,朱鹮種群壯大至60余只,該村因此得名“朱鹮小村”。
借助朱鹮這張名片,2021年,村子開始進行“朱鹮小村”草池灣田園綜合體保護性開發,培育出青旅酒店、田間課堂、咖啡館等新業態。
25歲的李和平是河南商丘人,正是被草池灣優美的生態所吸引,扎根于此。每天伴著漫天繁星入睡,聽著鳥鳴聲起床。一睜眼,詩情畫意都在眼前,同時還有一份穩定收入,李和平很知足。他說:“目前處于旅游淡季,咖啡館每月營收1.5萬元,旺季能達到2萬元,感覺很不錯。”
隨著一批批“新村民”入駐,草池灣的人氣越來越旺,經營能力不斷增強,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去不復返。
既有當下計,還要長遠謀。
安康人永遠記得2020年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鳳凰茶山考察,作出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的科學論斷,在錦屏社區寄語安康百姓“平安順利,幸福安康”。
如今,安康不僅刷新了“生態顏值”,還擘畫了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的“戰略圖”,全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幸福不動產”——
在漢濱區,隨著旬陽電站完成蓄水,穿城而過的漢江“玉帶”已變身為8.6平方公里的“安康湖”,“夜游漢江”游船觀光、摩托艇水上超跑等項目相繼啟動,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濱海城市的歡樂。
在鎮坪縣,好山好水好空氣反哺生命健康,總人口不足6萬,90歲以上老人達181位,成為全國首個被命名為“中國長壽文化之鄉”的縣城。
在寧陜縣,森林可折算成碳減排量進行交易,人們保護好生態,將來靠賣碳票就能掙到錢。
青山深處,幸福滋長。這杯清澈的“南水”永續北上,為京津冀豫送去甘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注入不竭的活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