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譚西 張俊 陳曦 鄭運祥 趙漪湉 通訊員 儲茂銀
靜靜的任河從紫陽縣毛壩鎮緩緩流過,一座古色古香的兩層小樓矗立在河畔。“水匯巴山夜雨,人文蔚起;館存四鎮賢能,氣象宏開。”這座吸引往來游客打卡的建筑是紫陽縣任河片區鄉賢館,由毛壩鎮調配地理位置最佳的近600平方米辦公房,投資近百萬元建成。這里匯聚著地域文化的標志性物件,展陳著任河片區4鎮的新鄉賢個人圖像、事跡,設有政協委員工作室等功能區域,已成為一個全新的地域文化高地、精神家園和交流聯誼的信息中心。
“從任河兩岸山間嶺上出生、長大再出發,沿著盤廂河,沿著繞溪河,沿著洙溪河,沿著麻柳河,一代又一代人來到任河岸邊,匯入浩浩漢江,奔向黃河長江。每一個都是任河兒女,家鄉永遠對所有人敞開懷抱,我們期待有更多歸雁返鄉興業,在鄉村振興大舞臺上書寫新的人生篇章。”站在鄉賢館門口,望著遠去的任河,毛壩鎮黨委書記葉飛動情地說。
毛壩鎮地處川陜邊陲,曾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和其他脫貧地區一樣,進入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新階段后,依然面臨著搬遷后扶“融入難”、人才短缺“老大難”、農村群眾“增收難”等問題。近年來,該鎮充分調動鄉賢力量,凝聚鄉賢之心、匯聚鄉賢之智、集聚鄉賢之力,深入實施“鄉賢+”模式,引導鄉賢在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獨特優勢,將鄉賢“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硬支撐”,形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鄉賢+基層黨建 “火車頭”注入新動力
這個“五一”假期,紫陽旅游景點火爆升溫,毛壩鎮觀泉山莊創辦人唐友平也顯得格外忙碌。觀泉山莊坐落在蜿蜒的盤廂河邊,以其秀美的山水風光和濃郁的鄉村風情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親水休閑,“五一”期間,每天都要接待40余桌客人。
“家鄉需要,是我最大的榮譽。”唐友平在外打拼20余年,在毛壩鎮政府鄉音鄉情鄉愁的感召下,回到家鄉投資創業。隨著觀泉山莊的發展壯大,現在每年要采購周邊群眾近百萬元農特產品,帶動70余人靈活就業,每年發放勞務工資70余萬元,同時帶動周邊群眾興辦民宿,帶領觀音村群眾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唐友平實在的性格和實干的業績贏得了當地干部群眾的信任,去年他被聘為觀音村“榮譽村主任”。當上“榮譽村主任”后,唐友平更感受到肩上多了一份責任。他說:“‘榮譽村干部’是一個榮譽也是一種擔當,雖然不占‘編’,不領取任何報酬,也沒有硬性工作任務,但我們要盡心盡力為村級重大事項決策提供意見建議,幫助村‘兩委’理清發展思路,協助制定村級發展規劃。”
鄉村振興根本在黨、關鍵在人。但由于移民搬遷和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農村“三留守”問題十分突出,毛壩鎮60歲以上老黨員占比高達51.6%,平均年齡58歲,黨員隊伍普遍老化,村級后備干部隊伍面臨“青黃不接”的現狀。
為了增強基層堡壘的戰斗力,從根本上緩解農村人才短缺難題,毛壩鎮放大尋人用人視野,聚焦鄉賢能人、知名人士等群體,秉持“柔性引才”、人盡其才的思路,相繼在政治素質高、群眾口碑好、帶動能力強、服務意識濃的優秀人才中,分兩批禮聘“榮譽村支書”“榮譽村主任”共19人。
溫家坪村“榮譽村支書”魏定全是遠元集團上海區負責人,以委托代理人的方式回鄉興業,通過流轉土地、提供就業崗位帶動群眾增收;腰莊村“榮譽村支書”龍倫立充分利用自己的法律專長,幫助化解鄰里糾紛,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普法教育……
像唐友平一樣,這19名“榮譽村干部”以不同方式支持所在村黨支部工作,協助村“兩委”解決脫貧攻堅成效鞏固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等“大”事,信訪穩定、鄰里糾紛、家族矛盾等“難”事,為有效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推動村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下一步,該鎮還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潛在“榮譽村干部”人選,通過黨建引領、借智借力,把各方力量和資源匯聚在黨的旗幟下,以此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引領力、戰斗力。
鄉賢+產業振興 鄉村產業有了新花樣
春天,正是艾草生長的好時節。華會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一片忙碌,工人們正在分裝艾草產品。該公司負責人王華也正在車間忙碌,督促工人們加緊二期項目建設,待投入使用后進一步擴大產能。
王華早年在山西打工,后來開過奶茶店、火鍋店,在經營快遞運營點時受到啟發,想把家鄉農產品從線上向外銷售。經過考察,他把目光聚焦在野生艾蒿上,與溫家坪村、腰莊村等地村民共興艾草康養產業。他累計投入近800萬元興建艾草基地3000畝、加工廠房4000平方米,目前公司已成長為一家集艾草種植回收、艾制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自主研發產品50余種,年營收近千萬元,實現了集體收益、產業效益、農戶增收、村企戶利益互助共贏。
作為返鄉創業領頭人,王華當選縣政協委員,并被當地創業者推選為青創協會任河分會會長。王華的創業經歷激勵了不少當地有志青年,一批勇敢創新、有擔當、有作為的青年創業者紛紛加入青創協會,會員們互通資源、互用渠道,一批創業者很快在特色農業、百貨、餐飲、養殖等領域嶄露頭角,涌現出硒稀泉、群發農業、任河大酒店等品牌,他們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崗位、電商培訓、直播帶貨等幫扶形式,帶動近萬人不斷拓寬增收致富道路。
“推進鄉村振興,首先要抓一批產業帶頭人,以能人興產業,以產業帶農戶,以產業旺促鄉村興。能人大戶從哪里來?一是向外招引,二是立足本土培育。從多年的實踐看,那些生于當地,緣于鄉情,將個人事業與家鄉情懷融合的創業者,通常更能發自內心地作奉獻,更能得到父老鄉親支持,這些人是鄉村振興最可依靠的力量。”毛壩鎮黨委書記葉飛說。
近年來,毛壩鎮通過建機制、搭平臺、優環境、夯基礎,打造招商引資“強磁場”,激發著一眾返鄉創業者的夢想,“新鄉賢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
在毛壩鎮的鄉賢隊伍中,像王華這樣的縣政協委員共有4名,他們作為“政協人”,每個人背后都有一支力量。劉光全既是政協委員,又是毛壩鎮鄉賢文化促進會會長。他積極引導廣大鄉賢集聚在黨委政府周圍,發揮鄉賢人脈豐富、信息靈通、見識寬廣的優勢,為招商引資牽線搭橋,推動智力回哺、項目回歸、資金回流,通過外聯內引組織招商引資和“歸雁經濟”座談會5次,簽約項目13個、資金超4億元,落地建設10個。
通過鄉賢示范引領,毛壩鎮從無到有培育各類市場主體36家,組建經濟合作組織11個,培育市級產業園區1個、縣級產業園區2個、集體經濟示范村3個,培育鄉村旅游、毛絨玩具、流水魚、茶葉、艾草、花椒、香椿、土豆8個支柱產業,形成了全鎮“十個園區”產業總體布局,轄區群眾通過勞動力、土地、資金入股等方式參與特色產業發展,帶動2000余戶穩定增收。
鄉賢+社會治理 “老支書”蹚出調解新路徑
易地搬遷規模大、涉面廣,周邊4個鎮15個村的群眾都匯集到安置小區,加之留守老人因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怨氣和孤獨感,一度使毛壩鎮矛盾糾紛連年上升。
聚焦治理短板弱項,2021年該鎮借鑒“楓橋經驗”,從政治素質過硬、文化水平較高、工作能力較強的退休黨員干部中,篩選了9名曾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和1名擔任過鄉黨委書記的退休干部,組建了“老支書”調解團。
“老支書們”在新崗位上煥發出新活力,他們發揮地頭熟、人頭熟、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優勢,不僅成為化解矛盾的“裁判員”,更成為群眾情緒“疏導員”和民情民意“信息員”。面對城鎮生活不習慣帶來的“老年怨氣”、留守老人的“心結病”,“老支書”就成為傾聽群眾訴說的精神滿足者,以老對老、以心換心,為其開好方、治心病。同時,“老支書”也能面對面了解群眾需求、征求群眾意見,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
“老支書”在解決基層矛盾糾紛方面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此毛壩鎮司法所所長馮圣國感同身受。“我們鎮曾有一位侯姓老人,因對優撫待遇不滿意,經常到各級政府‘串門子’。我接案后,進行了大量走訪和充分溝通,他經常來我這兒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馮圣國說,“‘老支書’調解團成立后,這個活兒就落在了老支書劉高禮身上,他經常陪信訪人聊人生、談家庭、串親朋,同時幫助申請臨時救助、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后來侯某再也沒有上訪過,見了我們都是笑著打招呼,還不忘道道咱們政府的好。”
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該鎮進一步發揮“老支書”調解團黨建品牌影響力,去年在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增設“老支書”調解室,方便全鎮人民群眾來訪、咨詢、申請調解;推動“老支書”調解團與駐鎮法庭緊密配合,做好訴調對接,與各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密切合作、互相補位。
2022年以來,“老支書”調解團已接待群眾咨詢260余人次,40余件案件在訴前成功化解,取得了全鎮無1例赴省進京信訪案件、無1例惡性治安案件、無1例民轉刑案件發生的顯著成效。“老支書”調解團實現了與各村調委會、各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無縫銜接,保障了矛盾糾紛的“閉環”處理,實際上已成為一個成熟的“一站式”矛盾糾紛處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