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來慶琳 通訊員 許兵
冬閑人不閑,在石泉縣城關鎮雙樟村珠芽黃魔芋種植大棚里,村黨支部書記陳昌德帶領農戶們忙著采挖魔芋。“今年村上的20余畝珠芽黃魔芋收成不錯,畝產達到6000多斤,采收后還可以種一茬富硒羊肚菌,一地實現雙收。”陳昌德笑著說。
在離雙樟村不遠的石泉縣富硒食品(預制菜)產業園里,安康柏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工人們正在有序忙碌,一個個鮮魔芋經過數道程序后,變成種類多樣、口味不同的富硒魔芋食品。“我們通過‘公司+農戶’、‘入股+分紅’、簽訂單保收購等模式,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公司董事長陳榮軍說。
魔芋生產加工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地處秦巴山區的石泉縣,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中之重,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著力構建以富硒食品(預制菜)為首位產業、生態旅游為支柱產業、蠶桑林果等傳統優勢產業為支撐的綠色富民產業體系,堅定走好融合產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之路,助推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石泉縣富硒食品(預制菜)產業園
“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搶抓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機遇,積極踐行好山水共生、人文互動、城鄉融合的發展路徑,持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石泉縣委書記陳蓮說。
“三業”聯動穩增收
冬日暖陽,走進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農家民宿、農家樂等點綴在漫山遍野的桑園中,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明星村黨總支書記劉家滿正帶領村民們對桑園進行冬季管理,積極謀劃鄉村春節文化旅游活動,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劉家滿指著連綿的桑園介紹:“這幾年,我們搶抓農旅融合示范村建設機遇,相繼建成了系列鄉村旅游體驗項目,吸引了一大批群眾返鄉創業就業,發展民宿農家樂等經營主體30家、農副產品小作坊30余戶、農產品加工銷售100余家,輻射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戶實現增收,全村大多數村民被嵌在產業鏈上,實現了由原來興桑養蠶到現在興桑養人的轉變。”
池河鎮明星村游客多
產業興才能帶動百業旺。石泉縣緊緊圍繞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這一主線,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通過創新發展產業、帶動創業、促進就業“三業”聯動發力,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和農民群眾的發展活力,切實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把創業就業熱情轉變為發展優勢,聚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帶動形成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致富項目、人人有穩定就業的良好發展局面。
在壯大產業上筑牢根基。堅持“一產奠基、二產支撐、三產提升”的融合發展思路,圍繞富硒食品、生態旅游、蠶桑產業、新興產業、裝備制造、中藥材產業等六大產業鏈,實行鏈長制集群化推進,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制定出臺《經濟穩增長50條政策措施》《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統籌抓好產業項目、產業鏈招商、產業體系建設等工作,形成了結構更優化、基礎更堅實、鏈條更完善、發展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在創新創業上增強活力。堅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制定出臺《創業“三百三千”工程實施意見》《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完善縣、鎮、村(社區)三級返鄉創業服務平臺,組建創業創新專家服務團,分類建立“歸雁”人才庫,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辦理盡職免責機制,降低創業擔保貸款辦理門檻,累計建成創業孵化基地12個,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每年籌措200萬元的創業發展基金,用于扶持創業。
蠶農喜獲豐收
在就近就業上全面覆蓋。按照“山上建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建工廠”和“園區布在社區邊、工廠建在家門口、精準培訓到人頭”的思路,探索“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發展模式,在全縣搬遷安置點配套發展農業園區82個、新社區工廠40個,100戶以上搬遷安置點實現社區工廠全覆蓋,全縣3891戶6565名搬遷群眾實現就近就業。組建鎮村勞務公司,精準對接用工需求,開展技能培訓、信息推送、崗位推介,用足用好公益性崗位,延伸三產服務業鏈條,創造更多就近就地就業崗位,實現群眾更高質量就業增收。
“三產”融合賦動能
殺年豬、慶豐收,又是一年庖湯香。冬季來臨、春節將近,石泉縣中壩作坊小鎮負責人陳國盛和他的團隊開始忙碌籌備漢水庖湯會文化旅游活動。
中壩作坊小鎮運營以來,直接帶動周邊8個村600余戶村民發展訂單農業,70余戶村民在小鎮開店創業,讓本村及周邊村600余人實現就業。陳國盛欣慰地說:“通過農旅、文旅融合發展,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穩定增收致富。”
中壩作坊小鎮庖湯會文化旅游活動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石泉縣堅持“穩一強二活三、接二連三促一、多業融合發展”的思路,著力做優農業、做大工業、做強旅游,推動生產、加工、流通、品牌、銷售一體發展,建立健全良性利益聯結機制,引導群眾主動參與生產經營,將群眾穩穩鑲嵌在產業鏈上,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
在做優有機農業中穩一產。按照“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園區”布局,聚焦蠶桑、畜禽、蔬菜、魔芋、中藥材五大主導產業和茶葉、烤煙、食用菌、核桃、林果等五大特色產業,開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1家、產業聯合體6家、家庭農場556家、農業專業合作社159個。構建了“龍頭企業+社區工廠(鄉村工坊)+合作社+能人大戶+千家萬戶”的組織體系,形成了集約高效的生產體系、豐富多元的產品體系以及供銷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條,讓農民群眾分享更多產業紅利。
預制菜生產加工
在做大新型工業中強二產。堅持專業化布局、集約化發展、信息化支撐,建設功能定位清晰、要素配套完善、產業鏈條完整的專業園區,持續壯大自嗨鍋、正興黃花菜、康達電子等8家鏈主企業,正在引進王小余等8家頭部企業,著力打造“全國富硒食品產業強縣、西北預制菜之鄉”。今年以來,富硒食品(預制菜)產值達53.08億元,帶動農戶3萬余戶、種植基地8萬畝,入企就業1800人。強化科技創新賦能,銜接落實秦創原“政策包”,加強基礎研究、產品研發、標準設立等方面對接,推動價值鏈邁上中高端;依托河海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平臺,建成經開區創新中心、科技成果交流中心和10個省市級專家工作站,轉化專利技術110項,開發富硒產品361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秦嶺藝術季·夏至石泉”文化旅游活動在草池灣舉行
在做強生態旅游中活三產。聚焦“秦巴山水、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定位,實施核心旅游景區創建、基礎設施配套、經營模式創新、智慧旅游建設、旅游融合提升“五大行動”,助推旅游產業全面提質轉型、迭代升級。堅持“+旅游”標準,做好“旅游+”文章,發展觀光采摘、農耕體驗、鄉村工坊、休閑養生、文化創意、研學團建等新業態,常態開展“跟著節氣去旅行”主題活動,定期舉辦四季文旅活動。按照“政府投資建設、專業團隊運營”模式,加快建設漢江宿集、隱居鄉里、莫干山民宿集群和草池灣田園綜合體、本草溪谷中醫藥康養、幸福山居旅居養老等旅游產品,推進“鎮村變景區、農舍變民宿、農民變導游”,逐步形成生態休閑康養相統籌、高中低消費群體相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全域全景全民齊參與的大旅游格局,帶動從事旅游業達3.5萬人。
“三化”同步促落實
在系列政策支持和良好環境保障下,返鄉人才王金蘭先后投資6000萬元,成功創辦集種植、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正興有機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帶動石泉縣3000余戶村民種植黃花菜1.2萬畝,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出口創匯超過3000萬美元。
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要在資源整合、要素集聚、功能集合、政策集成等方面下功夫。石泉縣創新探索建立了產業發展的組織推動、要素保障和人才支撐機制,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形成了領導帶頭主抓、各級同向發力、干群合力攻堅的產業發展工作格局。
石泉縣電子線束產業園
在組織推動上注重高效化。創新建立“黨政統籌、鏈長主抓、專班推進”工作機制,形成黨政主要領導主導、產業鏈鏈長主抓、部門和鎮負責人主力推進落實機制,凝聚起上下聯動、握指成拳的強大合力。在具體工作落實中,分年度制定產業發展任務清單,實行縣級領導、責任單位主要領導、科級責任領導“三級”包抓,牽頭單位領辦直督、縣狠抓落實辦重點核督、縣紀委監委問效監督“三線”督辦,單項工作、重點項目、年度目標“三位一體”考核,有力推動了工作落實。
在要素保障上注重精準化。探索農村閑置農房(宅基地)流轉、“三變”改革和旅游項目“點狀供地”、園區用地“標準地”改革,破解用地制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撬動社會資本進入,解決資金難題。創新成立旅游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建立景區帶片、景點帶村、企業帶戶、服務帶人、文化帶民的旅游產業“五帶”機制;設立強村公司,實施統一訂單種植、品種技術、田間管理、集中收購的農業產業“四統一”機制;推行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個責任部門負責、一名金融財務管家、一名稅務顧問指導、一名法律顧問護航、一個專家團隊助力的企業幫扶“六個一”機制和營商環境“三本賬”制度,實現多元聯結協作、多方互利共贏。
航拍山水相依的石泉縣城
在人才支撐上注重長效化。建立“選育管引”長效機制,堅持思想有境界、投資有實力、經營有能力,致富能幫帶、新風能引領、治理能出力的“三有三能”標準,選好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帶頭人;分層次、全覆蓋開展科技下鄉、基地實訓、學歷提升、實用技術等培訓,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振興骨干力量;按照企業經營型、農業生產型、生產能手型、能工巧匠型四個類型,分類建立了3000余人的鄉土人才資源庫;持續抓好專家工作站、人才公寓、高質量發展專家智庫等平臺建設,實行柔性“引才引智”工程,把各類人才“引進來”,融入鄉村、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