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波 李敏
一場場深刻的黨史宣講催人奮進,一次次生動的現場教學感人至深,一個個優質項目有序開展,一件件惠民實事高效辦結……
連日來,漢陰縣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當前首要政治任務,堅持“規定動作”做到位、“自選動作”有特色,創新形式載體、精心組織實施,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成效。2021年上半年,該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高位推進 精心部署落實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
全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的當天下午,漢陰縣就召開了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第一時間成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出臺《漢陰縣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將任務進行細化。在縣四大班子領導帶動下,全縣各鎮各部門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黨史、講黨史,結合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以上率下、樹標立規,為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作出示范,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開展8次集體學習,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暨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研討。各鎮各部門通過自學、集中學習研討、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多種形式,靈活開展學習。
截至目前,該縣31個黨組、18個黨(工)委和9個黨群部門、448個基層黨組織,開展黨課輔導300余場次、專題宣講65場次,6000名黨員干部就近赴革命圣地接受黨性教育,舉行文藝演出40場次,播放黨史故事26期、紅色經典影片180場次。
與此同時,全縣各中小學組織開展“黨在我心中”主題征文、文藝匯演、書畫展、紅色經典詩文誦讀、演講比賽等活動,點燃青少年學習黨史熱情。6月下旬,該縣23輛公交車、28輛客運班車滾動播放黨史宣傳圖片、視頻,精心打造“紅色黨史流動車廂”。依托“學習強國”、縣內各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平臺,開展“線下+線上+現場+流動”聯動學習,營造處處有課堂、時時被熏陶、人人受教育的黨史學習教育環境。縣委宣講團和“巾幗宣講團”“青年思政課教師”宣講小分隊,深入企業、農村、社區、機關、學校、黨建聯系點或基層黨組織等開展宣講100場次。
黨史學習教育啟動后,該縣的內外宣工作同步跟進,制定全縣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工作方案,組織指導縣級融媒體中心開設“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學史悟思想強根鑄魂 奮進新時代追趕超越”相關專題專欄,刊(播)發各類報道1000余條、編發簡報32期,《漢陰縣推出紅色研學線路》等22條信息在市委《簡報》刊發,300余篇稿件在中省市主流媒體刊發,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創新形式 用活紅色資源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漢陰縣著力在紅色資源“建”“管”“用”上下功夫、出實招,推動紅色教育工作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往深里走。
8月11日,縣委中心組成員深入縣人武部國防教育展廳、“三沈”紀念館進行觀摩學習,在紅色精神的譜系里接受洗禮,在“情景式”教學中補鈣壯骨。
漢陰歷史文化厚重、紅色資源豐富,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深厚紅色基因的土地。
紅色資源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此,漢陰縣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六個一”活動塑精神。編纂一批書籍,相繼出版文史資料《沈啟賢將軍專輯》《楊棄將軍專輯》《何振亞將軍專輯》和《漢陰縣革命老區發展史》,全縣發放。建設一批場館,建成國防教育展廳、漢陰縣首個中共支部建立地遺址(澗池小學),加快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愛國主義基地布展步伐。創作一批文藝作品,推出黨史學習教育MV《有了你才有幸福溫暖的家》,創作舞蹈《永不褪色的軍旗》《八女投江》以及美術作品28幅、書法作品59幅,增強黨史宣傳的感染力。培養一支隊伍,培養一批紅色文化骨干講解員和“紅色小講解員”講“活”紅色故事,該縣選手在全市紅色講解員賽、紅色小講解員賽中獲獎并被推薦參加全省比賽。推出一條紅色研學線路,精心打造紅色文化研學線路,完善教學現場、整理解說詞。開展一輪巡展,制作以開國將軍等為代表的漢陰紅色人物、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為內容的展板16幅,在全縣巡展。
在漢陰縣慶祝建黨100周年“永遠跟黨走”歌詠比賽現場,來自全縣各行業領域的28支代表隊共計2500余名干部職工,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鏗鏘有力的歌聲深情演繹了經典紅色歌曲,用歌聲講述中國共產黨一路披荊斬棘、浴血奮斗的歷史功勛。
為了進一步豐富形式,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該縣圍繞“慶祝建黨百年”主題,突出“考、賽、詠、演、播”,組織召開“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各界人士座談會,舉辦“三位將軍”(何振亞、沈啟賢、楊棄)紅色文史資料展,開展“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群眾宣講比賽,全縣44個單位組建50支參賽隊170人參加漢陰縣黨史知識競賽;縣委表彰“兩優一先”代表200人,走訪慰問老黨員340人,為851名老黨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舉辦“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主題書畫展,面向縣政協委員、縣內書畫愛好者征集100幅書畫作品,開展黨史理論研究闡釋和主題征文活動,征集理論闡釋文章20 篇、各類文學作品100篇(首);創編創作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小調、快板、詩詞和書畫等文藝作品,讓黨史學習教育在寓教于樂中入腦入心。
以行為實 汲取力量辦實事
“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是中國共產黨一百年走來、一路始終在回答的問題,而“人民至上”便是最好的答案。
“剛才反映了停電問題后,供電所的同志馬上聯系我,現在已經恢復供電了。之前沒撥打過12345,現在感覺12345真好,謝謝你們!”家住城關鎮中堰村九組安置房附近的張先生,向漢陰縣12345熱線辦公室工作人員由衷地夸贊道。
前段時間,正值伏天高溫季節,漢陰縣12345熱線辦公室接到群眾來電反映的停電問題后,立即派單至縣供電局并告知需緊急處理。業務人員第一時間進行現場處理并立即恢復供電,決定近期對該安置小區進行電力線路設備改造。這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縣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縮影。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該縣領導率先垂范,深入基層群眾、生產一線調研,聚力解決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存在的困難事、煩心事。目前,縣人社局共受理各類欠薪案件21件,協調處理13件,立案處理8件,為302名農民工追回工資227.33萬元,讓廣大農民工不再憂“酬”煩“薪”;縣農業農村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群眾開展技術指導,促進增產增收;縣市場監管局在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建立消費維權服務站,為11戶養蠶大戶代辦了家庭農場《營業執照》,受理消費咨詢55件、維權投訴2件,收到產品銷售供需信息70余條,幫群眾代辦《不動產登記證》《營業執照》等各類證件110余件;縣民政局認定低收入家庭2102戶7645人 ,為37名農村困難婦女發放福彩救助金3.7萬元,及時處理辦結“漢陰321民情在線”困難群眾求助28件;縣住建局先后嚴厲打擊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機構和物業服務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共排查房地產項目43個、物業服務企業11家、中介企業8家,解決問題2件,建立長效機制3項,加大建筑工地“6個100%”管控力度,切實解決了一批損害群眾利益問題……一件件實事,辦進了百姓的生產生活中,也辦到了他們的心坎上。
據漢陰縣委書記劉飛霞介紹:“截至目前,全縣共收集群眾‘急難愁盼’事項1524件,辦結1260件,縣級領導牽頭辦理87件,形成惠民政策和長效機制196項。”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史學習教育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回望上半年,漢陰縣實現生產總值53.1億元,增長14.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4億元,增長19.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5%、14.9%。加快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年”任務,全年35個重點項目開復工34個,平澗公路、漢雙公路建成通車,水務信息大廈、月河綜合治理試驗段全面建成。月河工業集中區創建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年產2萬臺水質處理器、2萬噸洗滌用品、魔芋制品自動化生產項目建成投產,鵬啟電子、新融瑞電子即將運營。富有機硒食品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被認定為省級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漢陰獼猴桃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列入2021年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名單,漢陰縣被評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列入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三沈”文化產業園有序推進,啟動雙河口古鎮4A級景區和蒲溪盤龍3A級景區創建,千畝脆李、盤龍桃花谷、花遇灣牡丹園等相繼開放。引進深圳群覓科技、深圳新融實業、邦蘭達(深圳)電子科技、深圳優樂酷電子終端設備生產及陜澳中醫藥產業園等項目42個。
學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篤。隨著黨史學習教育向縱深推進,漢陰縣廣大黨員干部正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努力譜寫漢陰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