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先安
陽春三月,春風拂面,姹紫嫣紅,燕翔柳綠。
金州大地萬千景致之中,安康富硒產業發展呈現的千帆競發、只爭朝夕景象,分外動人——
3月13日,漢陰成功舉辦秦嶺探秘·尋味漢陰——富硒特色產品電商推介活動,富硒大米、富硒菜油等受到熱捧;
3月16日,漢濱出臺《2021富硒特色產業支持政策》,漢濱百億富硒產業集群前景漸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3月20日,中國農民豐收節之“茶之春”第四屆安康(紫陽)富硒茶開園季活動盛大舉辦;同一天,漢濱30多名網紅“硒哥硒妹”助農行動走進雙龍,打卡富硒茶園風光,直播富硒茶采制流程、品鑒活動;
市富硒產業辦更是一派繁忙景象:敦促落實安康市富硒產業項目建設年各項工作,完善“十四五”富硒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對接富硒產業躋身省級規劃的具體支持路徑……
山城春早,安康富硒產業猶如滿載利好的大船,風正帆舉,逐浪前行。
堅持久久為功,安康富硒產業取得長足進步
科學研究表明,硒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等多種養生功效。缺硒可引發多種疾病。科學探測結果證實,全國22個省72%的國土面積缺硒,安康是國內主要富硒資源區之一,且硒濃度適中、易于植物吸收,最適宜開發,資源得天獨厚,是專家評價眾口一詞的“優質環保安全”的天然富硒區域,被譽為“中國硒谷”。地處秦巴山區的安康是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國家“南水北調”核心水源涵養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全面觀照國家政策、市情實際和市場前景,把富硒產業視為安康的首位產業、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追趕超越的立市之業,成為當下安康構建生態綠色循環產業體系的必然選擇。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首位產業戰略定位后,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咬定青山不放松,圍繞做優做強富硒茶、水、魔芋、生豬、漁業和核桃等六大富硒和縣域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推動富硒產業融合發展,全市富硒食品產業連續多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長,在富硒產業園區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引領、融合發展、產業科技攻關、標準體系建設、品牌建設等諸多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目前,全市培育富硒農業園區1340個,富硒茶種植面積達107.3萬畝,魔芋種植面積55萬畝,核桃面積196萬畝,生豬年飼養量300萬頭,水產品產量超過4萬噸。安康國家級高新區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全國首個國家新型工業化富硒食品產業示范基地;全市培育規模以上富硒產品加工企業245家,建立工業加工園15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個,縣區13個);初步建成漢江千里富硒茶綠色長廊,聚力開發“漢江畫廊、茶歌紫陽”“女媧故里、茶香平利”“畫里瀛湖、夢中水鄉”等富硒茶香精品旅游產品;全市共組織實施富硒產業重大科技項目46項,專利授權65項,培育富硒產業科技型企業52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開發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魚、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產品200多個。恢復創新研發出世界上最早的茶——秦漢古茶,為陜西茶文化發展和陜茶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制(修)定《安康富硒茶》《天然富硒大米》等各類標準52項,其中,修訂的《富硒茶(NYT600-2002)》行業標準已成為國家行業標準,頒布的《安康市富硒食品硒含量分類標準》上升為陜西省地方標準并獲2019年度省級科技成果獎;制定《加快推進富硒品牌建設實施意見》,精心打造“中國硒谷·生態安康”品牌形象。2018年成功注冊“安康富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已有100余家茶企申請使用這一區域公用品牌,2019年“安康富硒茶”區域公用品牌取得認證并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再上層樓更難,安康富硒產業受限突破瓶頸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我市平利縣考察時,在老縣鎮蔣家坪村女媧鳳凰茶葉現代園,同茶農親切交談,并“希望鄉親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湖北省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上個月我剛去過陜西,安康那一帶也是富硒地帶,你們這里也是富硒地帶,要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把它轉化為富硒產業。”
市富硒領導小組適時提出安康硒產業突破發展新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富硒產業發展的重要指示,努力將安康建成“寶貴資源”轉化為“富硒產業”的先行區和樣板區。
這個目標很宏偉,但實現起來著實不易。注定是一個充滿艱辛與機遇的挑戰,也是對安康發展富硒產業的考驗。
尤其是在資本投入、科學研發、技術支撐疊加效應不斷放大且信息透明、市場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推動安康富硒產業的突破發展,僅靠安康自身的努力和能量,要補齊一些制約發展的短板、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既時不我待,還力不從心——
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去年以前,發展富硒產業雖已連續兩年寫入省委“一號文件”,但缺乏相應配套政策和方案,沒有專門針對富硒產業發展的具體支持措施。
資源利用率低。受普查經費制約,全市硒資源家底還不十分清楚,資源利用率不高。
產業基礎薄弱。雖然全市富硒產業總量大、產品種類多,但單產業規模小、產量低,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缺乏拳頭產品和單品冠軍引領。同時企業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強。
科技支撐有限。限于安康本地的人才、科研力量現狀,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不能及時推廣,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的新品研發力不從心,產業整體效應再提升日益艱難。
企業融資難。富硒農產品收購時令性很強,企業短期內所需流動資金較大,再加上農業生產企業可抵押范圍小,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企業往往因此錯過原料收購檔期,影響平穩發展持續壯大!
這些短板,市上決策層十分清楚,也深知我們的資金、技術、人才、科技力量等都十分有限,靠自己單槍匹馬,一時是無法根本解決的。
破障突圍的突破口在哪兒?主動作為,積極爭取安康富硒產業擠進省級規劃,從而贏得更大更有力的宏觀政策、資金投入、人才智力、科技攻關等支持,成為安康富硒產業突破發展的重要選項之一。
主動作為爭取,安康富硒產業躋身全省戰略規劃
市富硒產業辦再次超常地轉動起來。
從富硒產業首位產業的歷史定位到具備立市之業的基礎和潛力,從推動全市富硒產業的頂層設計到分項目實施規劃方案,從富硒產業的基礎園區建設到產品研發的科研攻關助力,從安康富硒產業發展的多年實踐到全國富硒區省市聯動一體打造富硒產業的經驗……這一切,市富硒產業辦的工作人員都了然于心,重要的是扎實推動富硒產業發展的同時,理清頭緒,對標省級規劃,主動溝通匯報,既以準確、嚴謹、論證有力的報告服人,更以安康富硒產業創造性推進、超常規發展的實際成效和主動作為積極進取的精神感人。
于是,一件件“跳起來摘桃子”非經一番苦功夫硬作為不能達成的安康富硒產業發展舉措和成果,影響深刻地飄進省上相關決策層的腦海——
強化政策引領。市富硒產業辦成立以來,按照“大產業、大配套、全產業鏈”思路,圍繞千億元富硒產業鏈目標,相繼印發《富硒品牌建設實施意見》《科技創新支撐富硒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富硒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方案》等20余份文件,形成了一套涉及品牌建設、科技支撐、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引領、標準體系、金融支持、資金管理等諸多方面較為完備的富硒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時推動《安康市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于去年5月1日正式施行。
突出科技創新。依托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相繼建立了“富硒食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富硒產品開發與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國家級富硒產品科技創新孵化器”等4個“國字號”科研機構,陜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實驗室等3個省級科研平臺,建立富硒產業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29個,先后與3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成立了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組建了17個富硒科研創新團隊,構建起“國家級首席專家+地方學科帶頭人+科研推廣單位+現代經營主體”協同創新產業發展體系。
加大宣傳推介。征集六大富硒產業宣傳口號和形象標志(LOGO),開通“中國硒谷”網站,舉辦“富硒產業大講堂”。成功舉辦六屆“硒博會”、陜西(安康)秦漢古茶“一帶一路”國際發展大會、“智惠安康·富硒產業高端論壇”、包裝飲用水暨富硒食品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推介會等重大招商推介活動。聯合承辦第六屆環境中硒與健康國際會議、中國硒產業(S20)峰會、全國富硒產品推介會等重要會議。策劃組織“端午安康”全國硒水鑒茶大賽、網絡大V“硒游記”、中省媒體“安康行”等十大專項行動。全面啟動富硒農產品“三年百市百店千點”送健康活動,安康生態富硒資源與產品持續受到國內外客商的關注與好評。
健全體制機制。為加快推進富硒產業發展,安康成立了高規格的富硒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并專門設立了作為市政府組成部門的富硒產業發展辦公室,將富硒產業發展工作納入縣區及市級有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形成了推動富硒產業發展的工作合力……
市富硒產業辦負責同志主動赴省匯報對接,宣傳推介安康富硒產業,請示指導意見。爾后,一份詳實可行的《安康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安康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請示》,及時報送到省上有關方面的案頭。
去年年底,陜西省委發布《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1月27日中國共產黨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將支持富硒食品納入《建議》。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的《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動安康以漢江沿岸和月河川道為重點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高標準建設富硒食品原材料種養殖基地和深加工基地,打造中國富硒產業聚集區。”首次將富硒產業納入省級規劃,對進一步爭取省級政策解難、資金投入、人才培養、技術攻關、科研合作等諸多方面支持、推動安康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安康富硒產業也不負眾望,以亮眼的成績為躋身全省規劃做了最好的注解:2020年在經濟持續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影響下,安康富硒產業依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富硒食品實現產值451.01億元,綜合產值達650億元,居全國各大富硒區之首;“安康富硒茶”在2020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位列全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榜第20位,居陜西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1位,當年全市富硒茶出口額達1.16億元,占全省94%,安康市入選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平利縣榮獲“十佳地區”提名。
資源優勢、厚實基礎,推動突破發展的美好愿景和持續舉措,再借力躋身省級規劃的強大支持,假以時日,安康富硒產業必將呈現新一輪高質量大發展大提升格局。對此,市富硒產業辦主任趙昆感觸最深,充滿期待: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兩會”期間的殷殷囑托,“要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把它轉化為富硒產業”。聚焦科技研發、基地建設、企業培育、品牌打造、市場開拓等重要環節,深入實施“硒+X”戰略,扎實推進富硒產業五大行動,力爭到2025年,全市富硒產業綜合產值達突破1000億元。將安康打造為“中國富硒產業第一市”、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的樣板區。
“好風憑借力”“直掛云帆濟滄海”,我們堅信安康富硒產業這條躋身省級規劃的產業“大船”,定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奔向更炫麗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