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蔡方超)今年以來,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聚焦群眾關切,聚力改革創新,著力打造“安新辦”政務服務品牌,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間政務服務工作、服務品質人人點贊。
審批服務“一門辦”,落實“應進必進”要求,市級39個部門的901項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和與民生服務相關的水、電、氣、公交卡等便民服務事項全部進駐市政務大廳集中辦理,市公安局自建的市車駕管、出入境辦事大廳加掛市政務服務中心分中心牌子,統一標準規范,企業和群眾到現場辦事基本實現“只進一扇門”。
綜合受理“一窗辦”,根據業務關聯性將大廳劃分為稅務服務、醫保社保、審批服務、公共服務等8個專區,分區域推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服務模式,市政務大廳“一窗”分類受理率達到70%以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組建30人的前臺服務隊伍,定期開展政務禮儀和業務技能培訓,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塑造良好服務形象。
常規事項“網上辦”,依托中國建行援建安康信息化項目的重要機遇,對原有政務服務平臺進一步改造升級,推動服務事項上網辦理。截至2020年底,市縣兩級6739項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入駐安康政務服務網,網上可辦事項占比達91.35%,其中市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為91.36%,142項事項實現“全程網辦”。
便民服務“掌上辦”,建設“i安康”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序,458項便民服務事項實現“掌上可辦”。截至目前,“i安康”APP累計下載11.2萬次,注冊用戶數77.2萬人,辦理各類業務248萬件。推進“i安康”服務事項進駐省級政務服務APP旗艦店,目前已有100項高頻事項完成配置并進入測試環境。
省級審批“就近辦”,在市政務大廳設置“全省通辦”窗口,自2020年11月30日起對“出版物印刷企業設立審批”等100項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行異地收件,審批結果通過“陜西政務專遞”免費送達,辦事人只需到市政務大廳即可完成申請、遞交、領證等全部審批環節。
多措并舉“一次辦”,推進審批服務事項“建材料、減環節、減時限”,市政務大廳進駐事項中185項實現“即來即辦”。無法實現“即來即辦”的事項,承諾辦理時限至少壓縮50%以上,單項業務現場辦理時間至少壓縮30%以上。全面推行“陜西政務專遞”,對當場無法領取的證照實行免費郵寄,減少企業群眾跑路次數。截至目前,市縣兩級共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項5726項,占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總數的85%。
引導分流“自助辦”,建設24小時自助服務區,配備企業注冊、稅務、公積金、不動產、社保、公交、電力、天然氣等12部自助終端,為企業群眾提供辦理營業執照、發票代開、發票申領、不動產證明打印、社保卡申領等31項高頻事項自助服務。
陽光透明“公開辦”,全年組織開展“市民進大廳·服務零距離”活動8期,邀請200余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企業群眾代表走進政務大廳,參與監督審批服務工作。推進市級政務服務平臺與省建“好差評”系統對接,目前已完成市本級及7縣區對接任務,向省級平臺實時推送評價數據4039條,全市政務服務“好差評”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精準服務“貼心辦”,創新研發“安新辦”智能導辦系統,構建自然人、法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生命周期體系,以“樹狀圖”形式為企業群眾提供形象生動、條理清晰、直觀易懂的咨詢引導服務。建立健全容缺受理、幫辦代辦等工作機制,對非關鍵性材料欠缺的審批事項提供“容缺”服務,對企業投資項目和特殊困難群體開設“綠色通道”,23項事項提供全程代辦等個性化服務。
熱情細致“暖心辦”,市政務大廳設置咨詢引導窗口,配置愛心座椅、老花鏡、針線包、醫療箱等便民服務用品,安排4名專職人員全天候為辦事群眾提供現場服務。值班領導和科室采用現場看、跟蹤問、親自辦、認真聽、立即改等形式,與企業群眾“零距離”交流,督導審批服務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