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陳楚珺 通訊員 汪銀春 薛金平
暮秋的湛藍天空下,人們正在金色花海中收獲。在白河縣中廠鎮順利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廠房內,一朵朵金絲皇菊經過晾曬、烘干、打包等工序,陸續銷往全國各地。“或是自主發展產業,或是像順利社區這樣以土地等資源與企業進行合作,在白河,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式多樣。”據白河縣農村經營工作站主任陳進花介紹,白河縣每個村、社區都會有這樣的集體經濟組織。
數年之間,上千次調研考核,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認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農村集體資產股份量化到人,1.3億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隨風入野、潤物無聲。陳進花和同事們親歷了白河集體經濟的從無到有,更為這片逐漸恢復活力的鄉土感到振奮。
“在白河,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僅主動脈通暢,微循環也充滿活力。”截至2019年年底,白河113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資產收益資金達5360萬元,分紅276.3萬元。陳進花感受到,能有這樣的成績,根本原因是白河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扎根泥土,鮮活、堅韌且富有生命力。
孕育可能
兩筐火紅的辣椒靜靜躺在堂屋一角,坐在一旁的陳登傳手指翻飛,不一會兒桌子上便堆了十來個繞好銅絲的電子元件。如果不是困于輪椅,今年32歲的陳登傳應該過得更輕松些,但這并不影響他將創業的想法付諸實踐。
陳登傳是白河縣宋家鎮焦贊村三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早年在礦山務工受傷,下身癱瘓,也曾一度消沉。但在了解到村上成立了秦工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后,激勵政策和源源不斷的訂單讓他看到了希望。
流轉土地、選苗播種、雇用工人、成熟的紅薯和土豆再由合作社負責收購,陳登傳敢想敢干,不僅養活了自己和家人,還幫助17名貧困戶解決了部分就業崗位。今年,得知合作社和茅坪鎮一家辣椒種植公司簽下了收購合同,他大膽種上了5畝辣椒。剛收獲完,陳登傳又通過幫扶干部,了解到隔壁鎮社區工廠電子元件加工的用工缺口,學起了電子元件初級加工。“手腳快了一天加工兩袋,能掙八十塊錢。昨天已經有同村的來學了,如果可以,我想帶著更多鄉親們一起掙錢。”陳登傳笑著說。
有了合作社就有了載體,發展產業、自主創業,都有了堅實的后盾,老百姓干事有了底氣。技術有人手把手教,合作社負責籽種和回購,還有產業獎補,焦贊村里和陳登傳一樣自主發展產業的大戶多了起來。
不止宋家鎮焦贊村,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白河已經實現了113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在支持有獨立經營能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選定發展項目,開展獨資經營的同時,白河還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出資控股或參股,與其他經濟組織、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合作經營。
焦贊村“人氣”越來越旺,村上合作社的產品也從紅薯粉條擴展到了羊肚菌、木耳、蜂蜜等。“去年我們和幫扶的陜建集團簽訂了兩百萬元的消費扶貧訂單,預計今年訂單還有大幅增長,貨源范圍得擴展到白河或者安康境內,給群眾的分紅也能再上一個臺階!”據焦贊村村支書方文念介紹,村上合作社正在和安康一家農產品貿易公司談合作,盡可能保證產品數量和質量滿足訂單要求。通過聯營的方式彌補人力和渠道上的不足,村合作社在承載更大可能性的同時,也給了群眾發展產業的源動力和信心。
流涌激蕩
其源已開,其勢已成,又該如何讓村集體經濟這片藍海持續釋放活力?在白河,關鍵詞是“流動”。
鼓勵村內沒有發展資源和發展項目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保障資金安全、資產收益前提下,跨區域異地投資置業,白河縣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資源資產資金保值增值。“簡單講就是產業發展資金可以通過縣、鎮、村三級集體經濟組織在縣域內有序流通。”陳進花說。
這樣的機制體制不僅促使資源要素相互聚合,更能吸引到流動屬性同樣鮮明的年輕人。家住雙豐鎮孔城村的盧才星就親身證明了這一點。
“2015年過年回來手上攢了一些錢,考察以后就決定在村上發展肉牛養殖。” 在西安讀完大專后,盧才星在外打拼了好幾年,銷售、保安、超市導購、工地管理都干過。但最終,故鄉滿眼的綠水青山,還是讓他的身心都安穩下來。在完全陌生的領域摸爬滾打了四年多,26歲的盧才星創建了白河縣才星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養牛專家和產業大戶。
但因為大環境限制,農村的房子沒有銀行愿意做抵押貸款,所以雖然房子車子家里都有,資金周轉問題曾一度讓盧才星感到頭疼。
“開始幾年盈利狀況一般,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注入后解了我的心結。去年本村注入了30萬資金,前段時間民主村又注入了45萬資金,資金流動起來就少了很多后顧之憂,現在我準備擴大養殖規模。”春種秋收,養殖場飼料生產常年都需要用人,光是本村工人的工資,盧才星去年就發了30余萬。有了充足外圍資金注入,在自身得到發展的同時,盧才星的養殖公司也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規模效應。
“除了盧才星的公司,孔城村還給鎮外的白河縣永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雙豐鎮股份經濟合作聯社等注入資金100萬元。目前這兩家鎮域外投放主體,為孔城村60戶貧困戶共分紅5.5萬元。” 陳進花介紹。
在蘊含張力、融合交互的狀態中,人才與資金的聚集、商品的流通交互、信息的流動升級,打通了白河縣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脈絡,讓發展的“新陳代謝”加快運行。
從內打破
如果說“流動”是發展的關鍵所在,那么“探索突破”就正帶領白河村集體經濟發展駛向新的賽道。
據倉上鎮分管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副鎮長李玖國介紹,運行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一直普遍影響著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為了有所突破,倉上鎮鎮政府經報縣政府同意,遵循十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意愿,共同發起,匯集十個村的村集體產業發展資金,成立了白河縣倉上鎮扶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鎮政府成立了財政扶持村集體發展資金運行管理領導小組。在產業投資項目選擇上,公司跟著市場走,跟著群眾走,選擇白河縣興達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作為合作對象,向其投資援建,推動了天寶現代園區轉型升級為農旅結合的AAAA景區進程,帶動倉上鎮石關秦家大院和紅花生態旅游同步發展。
同時,扶貧產業公司基于村上已有產業基礎,圍繞積極籌建“香艾康”工業園區,規劃全鎮發展10000畝艾草;建成10000平方米廠房,完善艾草種植、加工、銷售等其他產業鏈條,利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聯結機制,激發村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實現農戶與村集體利益的均衡發展。
“現在已經有6家企業找到扶貧公司要求入駐產業園,漢陰一家艾草加工公司上半年就跟我們簽了戰略協議。產業園一期預計明年三月份投入使用。三期共預計5年工期,邊開發邊調整。”在李玖國看來,產業園規劃分三期開發,既能緩解資金的壓力,也恰好能適應市場的靈活度和機動性,更能逐步吸收各類外部資本。
從內打破桎梏后,如今的倉上鎮不僅形成以天寶龍頭企業為引領,以社區工廠為補充,以60余家農業市場主體為支撐的產業融合發展態勢,更通過鎮扶貧公司出資組建白河縣倉上鎮農村供水管理運營公司,在提升農村供水管理運營、解決村民安全用水問題的同時,也證明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兼顧公益性的內在優勢。
通過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倉上鎮培育農業市場新型主體70余家,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1500余名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接下來,公司將聘請資深職業經理人,提升運營隊伍專業化程度,進一步降低資金監管風險。”在一路綠燈中,李玖國意識到風微浪穩并不是市場常態,且意識到了早做打算的必要。
一直關注著倉上集體經濟發展的安康市委黨校副教授馮三俊也有著同樣的考慮。“只要是經營就有風險,發展才是硬道理,最終機制成效還是要通過市場來檢驗。”馮三俊認為,要實現底線保值分紅并確保資金安全,如何提升對市場判斷的準確性、重大決策的科學性,對倉上鎮村集體經濟的未來發展而言,都應成為關鍵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