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永新
“陜南娟子”“秦巴奶奶”……這些名字在短視頻平臺上掀起了一股鄉村帶貨旋風。鏡頭前,他們用質樸的語言、真實的生活場景,將家鄉的臘肉、豆腐乳、粉條等農副產品展示給全國網友,帶動不少農副產品走出大山。
當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直播帶貨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傳統農產品銷售受限于地理空間和中間環節,常常“養在深閨人未識”,而直播帶貨構建了“原產地直達消費者”的極短鏈路。更重要的是,消費者通過鏡頭親眼看到農產品的生長環境、制作過程,建立起對產品和生產者的信任。
當前鄉村網紅經濟發展仍面臨多重瓶頸。雖然頭部網紅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整體來看,能夠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穩定帶貨的鄉村網紅仍然稀缺。一部分直播帶貨的農民因缺乏專業技巧而效果不佳,難以持續創作。此外,農村物流成本較高,許多地區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支撐,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缺乏品牌意識,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品質要求。
培育鄉村網紅經濟生態需要系統性施策。人才是核心,政府可與平臺合作開展“鄉村網紅孵化計劃”,不僅教授拍攝、直播技巧,更要培養互聯網思維和品牌意識。政策支持是關鍵,各地應建立鄉村直播基地,提供設備、場地和啟動資金,更重要的是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溢價能力。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新農人”的加入與創新。當“秦巴奶奶”用一桌家常菜吸引百萬粉絲關注山區特產時,網友們看到的是新一代農民的形象重塑。網紅既扎根土地,又連接世界;既傳承農耕文明,又擁抱數字技術。政府、平臺、企業和社會各界應形成合力,為這股新生力量創造更好發展環境。還可以探索“網紅+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開發適合農產品特點的直播電商標準,舉辦鄉村網紅節等活動,增強社會關注和認同。
每一個成功帶貨的鄉村網紅背后,是幾戶甚至幾十戶農民增收的希望,是一種特色農產品打開市場的機遇。當更多農民拿起手機成為“新農人”,當更多農產品通過小屏幕走向大市場,鄉村振興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數字動能。屏幕雖小,卻可能成為改變鄉村命運的關鍵窗口;直播雖短,卻正在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