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佳媛
2023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來自數個國家的青年學者圍繞“碳中和與人類命運”展開激辯,這場思想交鋒恰似百年前《新青年》的跨國對話。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當代青年正以創新實踐回應時代命題——在科技攻關的實驗室里,在守護文明的修復臺上,在鄉村振興的阡陌間,五四精神正被賦予新的時代注腳。
以創新為引擎,激蕩奮進之力。新時代的競爭是核心技術的突圍之戰。從“墨子號”量子衛星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研發骨干,到“復興號”動車組中突破牽引系統技術的“90后”工程師團隊,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挺進創新“深水區”。中歐班列青年團隊研發的智能調度系統,這項創新不僅保障了“一帶一路”供應鏈安全,更破解了精密儀器運輸的“卡脖子”難題。正如華為海思團隊在EDA軟件攻關中展現的韌性——創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對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詮釋。
以擔當為脊梁,淬煉品格之光。當“躺平”“內卷”引發社會熱議時,年輕一代的航天人正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在浩瀚太空寫下青春答案。翻開他們的工作日志,錢學森1955年歸國時的毅然決然,與當代青年“把中國坐標刻進星辰大海”的豪情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這種擔當精神在基層同樣閃耀:鄉村振興助農主播用直播架起城鄉橋梁,“95后”焊工寧顯海以近乎零誤差的焊縫問鼎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他們用不同方式詮釋著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以文化為血脈,涵養精神之境。在故宮文物醫院,“90后”修復師用礦物顏料讓《千里江山圖》重煥生機;在短視頻平臺,漢服愛好者通過數字復原技術展示歷代服飾演變;在敦煌研究院,青年學者借助光譜分析揭開了壁畫千年的色彩密碼。這些創新實踐印證: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刻模仿,而是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對話。北京大學2025年五四青春詩會上,《水韻》舞者以現代肢體語言演繹《詩經》意象;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首次采用“數字融合”點火方式,象征文明傳承——當傳統文化以更年輕的姿態走向世界,五四精神中“美美與共”的文明觀正在落地生根。
從五四街頭的振臂疾呼到量子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從邊疆哨所的青春堅守到鄉村振興的躬身實踐,新時代青年正在重塑精神坐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展廳里,“天問一號”著陸器與百年前《新青年》創刊號隔著時空對話——這種對話既延續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血脈,又孕育著“自立、共贏、包容、創新”的時代基因。正如魯迅所言:“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當每個青年都能在民族復興的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方位,五四精神的火炬必將永遠燃燒,照亮中華文明邁向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