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陜西好人榜”9月至10月入選名單在平利縣對外發布,讓這個美麗小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為“最美鄉村”增添了新的內涵。
事實上,“陜西好人榜”得以在平利發布,絕非偶然。時間追溯到2013年,當年,平利以僅次于江西婺源的第二名佳績榮膺“中國十佳最美鄉村”稱號,成為陜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區。
兩年后的2015年1月1日,《陜西省美麗鄉村建設規范》冠以平利縣對外發布,具有“美麗”話語權的平利人,也將美麗鄉村建設經驗概括為四句話:規劃構圖、環境著色、產業造型、文化塑魂。
“美麗標準”的平利發布,已然預示了今時的“陜西好人榜”在平利發布。因為,該縣從“美麗鄉村”建設伊始,就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坐標,以“厚德陜西·弘德安康·德潤平利”為指引,以黨建+系統思維,大力開展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推薦評選活動,扎實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著力建設生態美、城鄉美、生活美、產業美、風尚美的“五美”平利,通過規劃引領,頂層布局,創新思維,持續推進,建立了一系列長效機制,從而成為了滋生好人的沃土。
一個好人,就是一個榜樣;一個榜樣,就是一股教人向善的正能量。在此次發布的“陜西好人榜”上,平利縣5人榮登榜單,精神文明建設可見一斑。培育樹立好人榜樣,如星火燎原般地帶動著整個社會向上向善,構成了該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實基礎。好人力量的牽引,使整個社會變得溫馨和諧,為全面小康提供著強有力的道德支撐和精神支柱。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從“最美鄉村”到“好人之城”,平利近幾年的實踐說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美麗鄉村發展的應有之義,必然之路。物質精神“雙豐收”,這也是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推動經濟健康增長,又要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既要加厚物質基礎,又要筑牢道德根基。對此,平利縣已然作出了榜樣,“美麗”由外而內渾然天成。
平利的實踐也告訴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需要我們緊跟時代研究新問題,拿出新措施,特別要在制度創新上下功夫,要探索實踐出一套適應現代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協調發展機制,確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相互促動、共同進步,為全市實現追趕超越、全面小康、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