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趕熱鬧在岐山品嘗臊子面,留下蠻深印象。岐山臊子面歷史悠久,在整個關中和隴東最流行。讀《水滸傳》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奉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事發地就是隴東,那臊子便是要用來做臊子面吃的。說到岐山,“鳳鳴岐山”,“封神榜”,“周公廟”,“岐山臊子面”,都是重要的口碑,現實人記住更多的是岐山臊子面。“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筆者的舌尖記憶是:回味酸辣,筋韌爽口。近十年,是安康的農家樂發展的高長期,不幸的是也是回落的十年期。外地游客到安康,圖的是安康的青山綠水,更貪的是一口安康的土飯土菜,一度時間到安康吃農家飯,成了安康生態旅游的一個招牌。問題是現在這個招牌有些風雨飄搖,名不副實,本地安康人對農家樂可能是又愛又疼,愛的是它的平民氣氛,疼的是它的變異。安康農家生活,在陜西都是具有獨特文化品質的,有異于漢中,更有異于商洛,秦巴隔南北,造就了安康民間飲食的南北兼容風采,其適應性接受性記憶性都是可圈可點的。農家樂旅游,是安康生態文化旅游的一大支,甚至說是基調也不算妄言。我們期待重大的旅游項目,希望建立安康生態旅游的制高點,但同時也可以把農家樂做得更筋道些。隨著安康農村人口的遷移,許多新的鄉村人口集中區形成,許多因遷移荒棄的農村生活環境,以及新的鄉村生產方式的重建,這些都為打造鄉村體驗和休閑游提供了可能。應當再次審視安康鄉村旅游的不足,建立再造的規劃、政策愿景,實行安康鄉村旅游的二次創業甚至革命,使之成為安康旅游的傳統文化地標,把這個品牌打牢、叫響,夯實廣泛的社會基礎,從而有效支撐起安康整個生態旅游的金字塔。
■ 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