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前,浙江省臺州、溫州兩地數百名青年志愿者組成墾荒隊踏上臺州市大陳島,到這座漫坡荒草、處處廢墟、臺風肆虐的荒島墾荒創業。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后代、臺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回信,向他們的爺爺奶奶、鄉親們問好,并勉勵他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如今,大陳島上的新一代“墾荒人”牢記囑托,大力傳承和發揚墾荒精神,讓這座小島煥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藍與綠
畫出海島新面貌
在大陳島上生活了大半輩子、今年82歲的柳興法喜歡在清晨迎著朝陽,沿著老街踱步。1956年,20歲的柳興法跟著第一批墾荒隊員漂洋過海來到大陳島。上島后,他接手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栽樹。海島土壤貧瘠、淡水匱乏、臺風肆虐,墾荒隊員硬是徒手拓荒,為大陳涂下第一片綠。
如今,大陳島建設者接過第一代墾荒人手中的“畫筆”,繼續繪制美麗大陳。去年,大陳島完成了綠化修復工程,森林覆蓋率突破60%,現在驅車沿著環島路繞行,滿目蔥蘢;島上生活污水排放實現一級排放標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皮膚黝黑的謝恩友,從小聽著海浪聲長大,對大陳島,他有著天然的感情。如今,他每天夾著規劃圖紙到處跑,修路、造房、建基礎設施,為把海島變得更美不辭辛勞。
去年,浙江省海洋地質公園、漁民公園、省級地質公園展館等一批景觀景點在大陳島全面建成;投資2億多元的上大陳烏沙頭、下大陳甲午巖兩大核心景區完成工程總量的85%;大陳島還順利通過了國家4A級景區景觀質量等級評審,獲評浙江省旅游度假區。2016年,大陳島接待游客達10余萬人次。今年一季度游客接待量達到1.52萬人次,同比增加了43.2%。
魚與漁
做大海的守護人
受氣候和地理環境影響,大陳島周圍海域是眾多集群性魚類繁殖生長、洄游索餌的良好場所。曾經,在這里撒下一張網,無需多久,就能打撈上滿艙的漁獲。但前些年,工業化捕撈和水體污染給這里的魚類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每次捕魚,等待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漁船只得向海洋深處進發。
在傾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嚴格執行休漁期各項規定的同時,大陳人不斷作出新的探索。
離島一公里的海面上,數百根水泥樁將1200多平方米的海域圍成一個圈,這是大陳島漁民茅兆正的養殖基地。茅兆正說,每一根樁都插進海底9米多深,再用銅合金網把每根水泥柱圍攏起來,就像魚簍一樣。搖著小船靠近基地,撒一把生態餌料,不一會兒聽到“咕咕”的叫聲從水底傳來,條條大黃魚露出水面搶食,這個“魚簍”里竟圈養了20多萬尾大黃魚。
“超大的空間、原生態的環境保證了黃魚的最佳體形和品質”。茅兆正介紹,相比傳統的網箱養殖,銅圍網不但防撞、防逃、防浪,還耐腐蝕、無污染、抑菌,黃魚發病少,成活率高。一般網箱養殖的成活率在70%左右,這里至少能達到85%至90%。“搞人工養殖也是對資源的一種保護,少捕撈就是少破壞。”茅兆正說。
和茅兆正一樣,靠海吃海的大陳漁民開始學會用大型銅網、深水網箱等新技術開展人工養殖。大陳島如今是全國最大銅網黃魚養殖基地,海水養殖面積達150公頃,目前總投資近3億元的7個漁業養殖項目也即將竣工投產。
離與歸
大陳島煥發新生機
入夜,大陳島星星點點亮起燈光,王海強匆匆出門趕著去檢修一處線路,他是老墾荒隊員的后代,作為國網臺州市椒江區供電公司的電力工人,也是這島上20多公里電網的守護者。
在王海強的記憶里,兒時的大陳島比現在還要熱鬧,日出前,漁船上的頭燈就把海島照得如同白晝。但隨著近些年居民不斷外遷,選擇留下的人越來越少。
王海強原本也有機會在岸上工作,可當聽父親說,島上電力不穩定,有時連風扇都轉不起來,便決心回到家鄉的供電所工作,堅守至今。
86歲的鳳尾村村民孔彩鳳腿腳不便,島上道路起伏大,過去更換一張老年證,要花兩三個小時,現在一個電話,就有人上門代辦。針對常住人口較少、居民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不高的情況,大陳鎮政府開通了“漁小二”熱線,漁民也享受到“最多跑一次”帶來的紅利。
交通曾是海島居民的一塊心病。去年,大陳新投入兩艘高速客輪和一艘客貨兩用船,陸島交通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1小時左右,回家變得更為便捷。最近,大學畢業的陳彬彬辭去杭州的工作,登上客輪返鄉創業,“我看好大陳島的發展,也愿意為大陳島發展出份力”。
去年,全島6個經濟薄弱村集體“摘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210元,增長12%,比10年前翻兩番;轉產漁民參照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大陳鎮全鎮民生領域累計支出2200余萬元。